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圩集贸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圩集贸易

分类:【中国民俗】

中国古代民间集市贸易活动出现很早,《易?系辞下》即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之载。汉晋以后直至明清近代,福建各地的民间集市经历了逐步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历史过程。民间集市一般都是各地乡村民众自发的传统交易买卖形式,这些集市又叫“圩集”、“圩市”、“圩场”等。其规模大小不一,一般多选择在城乡交通方便的路口,五日一市或三日一市,定期而市,形成传统,其对偏僻山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和贸易尤为利惠。民国《上杭县志》卷5载:“大率相距十里至二十里即有集场,以便居民之贸易。其赴圩皆有定日,沿用夏历,以五日为期,届期人家需用物品以及土产皆毕集于此,互相买卖。”圩集的交易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门性的。综合性的圩集从油米柴盐到针线布匹、各种土特产品,应有尽有。专门性的圩集也不少,如闽北崇安、闽西连城和闽南南安等地就分别存在牛圩、羊圩和猪仔圩等专门的民间集市。由于耕牛买卖是广大农村圩集传统而又重要的商品交易,因此各地不乏规模较大的专业牛圩或牛市,其如南安县官桥牛圩、连城县城关牛市、宁化县店上牛圩和泰宁县朱口牛市等。至于明溪县的盖洋牛会和武平县武城的牛纲圩,这两个牛市的历史都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是福建最有名的两大牛圩。民国《明溪县志》风俗志载:“八月十九至二十三日为盖洋会期。粤、赣、湘、浙人多来赴会,贸易颇盛。以售卖耕牛为大宗。”牛会交易的重要角色是牙人,这些牛牙均由当地熟悉牛市行情且能言善辩的人担任。每逢牛圩日,在牙人的协调下,牛市买卖基本上做到公平合理。买卖成交后,牙人从买卖价格中抽取10%左右为佣金。闽西等地牙人在交易时有使用行话暗语的,民间俗称“江上”,如称一为尖、二为么、三为斩、四为飞、五为仁、六为天、七为线、八为赖、九为脚、十亦为尖等,这些行话至今还在民间使用。

除了牛市外,各地农村还有猪仔圩,如古田县城关每逢农历二、七日为猪仔交易圩,其牙人在福清等地民间称为“猪仔牙”。漳平市双洋圩、安仁圩等地有羊圩。华安县新圩是当地重要的米市,称为“华安米市”。建阳城关圩则是闽北著名的笋市,各种笋干应有尽有。顺昌县的漠武则有草药市。漳平市永福乡的花圩大致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形成,其在福建民间圩市中独具一格。每年正月初六花圩开市,届时要举行祭花神仪式。祭品为一头染红的大全猪,俗称“红猪”。红猪头上插报岁兰花和茶花,猪嘴衔着瑞香与福橘,象征吉祥福瑞。祭祀后,还要举行评选花坛擂主等活动,气氛很是热烈。除了各种商品贸易的圩集外,在一些地方还有诸如劳工圩之类的圩集交易活动。如民国《崇安县新志》卷5说:“劳工圩,乡间雇人及被雇于人者,多于正月各圩期商定。”

1949年以后,福建各地圩集经受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强调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堵死资本主义的路”,各地圩集基本中止。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各地农村的圩集开始迈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闽清十八坂等圩集还有集旅游和贸易于一体的功能,有的圩集则开始转化成为乡村全日性的农贸市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