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位与服饰字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地位与服饰字词分类:【风俗文化】 白? (qià)青衫: ?: 古代一种用丝织品做的帽子,以不同颜色区别等级。白色的便帽和青色的衣衫是古代士人之所服。借指士人。宋谢翱《送袁太初归剡原》诗:“风帆送客到夷州,白?青衫谈不朽。” 白衣: 古代替官府办事的小官吏。《汉书?龚胜传》: “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颜师古注: “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 白衣封君: 本无官职,因子孙显贵而受封赐者。清李渔《慎鸾交?谲讽》: “听了这半日,竟不曾问他姓名。此人是谁?现居何职?他父亲是白衣封君还是当今的仕宦? ” 白衣客: 军队中尚无正式军籍和官职的人。《宋书?颜师伯传》: “怀之出城逆战。天生率军主刘怀珍、白衣客朱士义、殿中将军孟继祖等击之。” 白衣山人: 隐居不仕的人。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 “抽出绿头签,取开红圈票,把几个白衣山人吓走了。” 白衣左右: 未任命官职的侍从。《南齐书?幸臣传?茹法亮》:“选白衣左右百八十人,皆面首富室。”《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 “丙戌,魏主谒长陵,欲引白衣左右吴人茹皓同车。”胡三省注:“虽引在左右,未命以官,故曰白衣左右。” 白衣宰相: 无宰相之官职而有宰相之权势的人。讽喻一些倚仗亲朋好友的权势而无法无天、胆大妄为之徒。唐朝令狐?(táo)辅佐朝政,其子倚仗父亲的权势,恣肆骄横,收受贿赂,无恶不作,人们斥责其恶,讽刺其为白衣宰相。 弁丁: 古代漕运时负责维持治安和派兑的差役。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粮?米色刁难》: “凡弁丁水次领兑,正米之外,例有耗米,又有耗外赠贴及负重?驳等费。” 弁目: 清代低级武官的通称。《清史稿?选举志二》: “挑选营中精健聪颖,略通文义之弁目,入堂肄业。” 弁冕: 弁、冕都是古代官员的衣饰,是为官的象征。借指显达之人。宋叶适《〈纪年备遗〉序》: “及后来取名官,弁冕接踵,而文昭蓬累耕南荡上。” 苍头: ①古代士卒用青色布巾裹头,因借指士卒。《战国策?魏》一: “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厮徒十万。”②汉代仆隶用深青色布巾包头。又借指奴仆。《汉书?七二?鲍宣传》: “苍头庐儿,皆用致富。”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汉名奴为苍头,非纯黑,以别于良人也。”③指老年人。谓头发斑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六郎》: “苍头稚子毕集,祖送出村。” 蝉冠: 汉代侍从官员的冠帽都用貂尾蝉纹装饰。后因用“蝉冠”作显贵的通称。唐刘长卿《奉和杜相公新移长兴宅呈元相公》诗:“入并蝉冠影,归分骑士喧。”唐钱起《中书王舍人辋川旧居》诗: “一从解蕙带,三人偶蝉冠。” 蝉冕: 犹“蝉冠”。指侍从贵近之官。晋张协《咏史》诗: “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梁书?王瞻等传论》: “其后蝉冕交映,台衮相袭,勒铭帝籍,庆流子孙。” 长缨: 缨是古代官员系冠帽的丝带,借指达官贵人。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犯弁: 古代称武官为弁。犯弁是古代犯罪武官的自称。清洪?《长生殿?贿权》:“犯弁安禄山,叩见丞相爷。”又:“丞相爷若肯救援,犯弁就得生了。” 裹头内人: 唐代宫中杂役。因他们都用头巾包头,故称。《资治通鉴?二三一唐兴元元年》: “上命陛贽草诏赐浑,使访求奉天所失裹头内人。”注: “裹头内人,在宫中给使令者也。内人给使令者皆冠巾,故谓之裹头内人。” 黑头公: 谓少壮而居高位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 “诸葛道明初过江左……先为临沂令,丞相谓曰:‘明府当为黑头公。’” 巾卷: 头巾。因指士人。南朝宋颜延年《皇太子释典会作》诗:“缨笏币序,巾卷充街。” 金?: 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冠饰,引以为高官的代称。南朝宋鲍照《蜀四贤咏》:“如今圣纳贤,金?易羁络。”《艺文类聚?华貂赋》: “隋玉珩之近远,共金?之去留。” 金?大畹: 金?,帽饰; 大畹,本指皇亲国戚的居处。因以金?大畹代称高官权贵。《醒世恒言》卷二九: “名花俱出南方……设或到得一花一果,必为金?大畹所有。” 金鱼公子: 唐制,三品以上官员,紫衣金鱼袋。因以金鱼公子称大官显宦子弟。唐李贺《酬答》诗之一:“金鱼公子夹衫长,密装腰?割玉方。” 金章紫绶: 古代丞相、太尉之类高官及后妃皆用金印章和紫绶带。后遂以为高官显宦的代称。唐李白 《驾去温泉公后赠杨山人》诗:“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劣绅: 绅,古代男人束在腰间、衣服外面、一头垂下的宽大带子。一般都是有身份、有官职的人束绅。劣绅就是指行为恶劣的士绅。梁斌《红旗谱》十五:“你了解一下,农民怎样感受兵匪的痛苦,怎样感受官吏和劣绅的压迫。” 尚书履: 据《汉书?郑崇传》,汉哀帝尚书仆射,多次求见谏争。皇上每次接见他时,他都拽曳革履,于是皇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后用尚书履指称尚书重臣。 绅: 古代男人束在腰间、衣服外面、一头垂下的宽大带子,一般都是有身份的、有官职的人束绅,于是就称有地位权势的人为绅。如: 乡绅、绅士、土豪劣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 “又数日,有某绅为子求婚,恐不谐,浼邑宰作伐。” 绅董: 绅士和董事。亦可泛指在地方上有财有势的人。鲁迅《准风月谈?同意和解》: “有些地方的绅董,却去征求日本人的同意。” 李?人《大波》第一部第一章: “带头闹起的,是谘议局议绅们,其次是川汉铁路公司董事局的绅董。” 绅衿: 绅是束在腰间的宽大带子,指称有官职或中科第而退居在乡的人; 衿: 青衿,学中生员所穿的衣服,指生员。绅衿泛指地方上有地位权势的人。《儒林外史》四:“汤父母到任的那日,敝处各县绅衿,公搭了一个彩棚,在十里牌迎接。” 绅耆 (qí): 地方上的绅士与有名望的老年人。《黄绣球》第十六回: “若是地方官挽出乡董、绅耆,要捐他几文,说替他请旌请封,他总不愿答应。”亦特指某一年老又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而邢大老爷,那位全县知名的绅耆,可以使这控告成为事实。” 绅商: 绅士、商人。鲁迅《且介亭杂文?说“面子”》: “这类脾气,是绅商也不免发露的。” 绅士: 旧时对地方上的地主或有身份者的泛称。巴金《家》:“我们的祖父是绅士,我们的父亲是绅士,所以我们也应该是绅士吗? ” 势素:有权有势的人和无权无势、地位卑微的人。素,素布。《南史?儒林传?伏挺》:“挺少有盛名,又善处当世,朝中势素多与交游,故不能久隐静。” 铁帽子王: 清代对开国功勋之家世袭为王不变者的俗称。 乌衣: 黑色的衣服。古代差役大都穿黑色的衣服,故以“乌衣”代指差役。宋戴复古《久寓泉南即事十首》之九:“寄迹小园中,忽有乌衣至。手中执圆封,州府特遣馈。” 衣冠: 古代士以上的人才能戴冠,庶民只能以巾裹头。衣冠连用为古代士以上的服饰。后遂以“衣冠”指世族、士大夫或官绅。《论语?尧曰》: “君子正其衣冠。”汉刘歆《西京杂记》二:“故新丰多无赖,无衣冠子弟故也。”《汉书?九二?陈遵传》: “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容。请求不敢逆,所到衣冠怀之,唯恐在后。” 衣冠客: 谓有官职的人。唐元结《无为洞口作》诗:“无为洞口春水满,无为洞傍春云白。爱此踟蹰不能去,令人悔作衣冠客。” 衣冠中人: 泛指士大夫中的人物,后扩大到一般儒生。《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两个秀才]说道: ‘你一个衣冠中人,同这乌龟坐着一桌子吃饭! ’” 衣簪: 衣冠簪缨都是古代仕宦的服饰,后用以借指官吏与世家大族。杜凯《集贤院山池赋》: “对石渠之铅粉,会金马之衣簪。” 簪绂(fú): 簪,冠簪;绂,丝制的缨带,古代官吏习惯用它来系官印。冠簪和系官印的丝带都象征权力和显贵,于是古人就用“簪绂”代指做官或代称达官显贵。晋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 “簪绂扬名,台阁?著。” 簪裾(jū): 簪,古时候用来固定发髻或连结冠和发的针形首饰; 裾,衣襟或衣袖。这是显贵者的服饰。因此借指显贵。北周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之二: “星桥拥冠盖,锦水照簪裾。” 簪缨: 古时用来固定帽子的冠簪和系帽子的丝带,二者是达官贵人所用的饰品,因此旧时以此代称官员,如簪缨世家(世代做高官之家)。唐李白《少年行》诗:“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宋苏辙《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踏青》: “山下瓶罂沾稚孺,峰头鼓乐聚簪缨。” 簪组: 簪,冠簪; 组,宽丝带,即冠带,二者为古代官员的服饰。后代指做官的人,多指高官显贵。唐白居易 《兰若寓居》诗: “薛衣换簪组,藜杖代车马。”唐柳宗元《溪居》诗: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唐王维《留别丘为》诗:“亲老簪组送,欲趁莺花还。” 朱履: 古代显贵者所穿的朱红色的鞋。①代称显贵者。②即珠履客。唐武元衡《饯裴行军赴朝命》诗: “朱履三千醉不欢,玉人犹苦夜冰寒。” 珠履客: 战国时楚国春申君有食客三千人,其上客皆着珠履,后遂以“珠履客”代称有谋略的门客。亦泛指贵客。唐李白 《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缀衣: 古代官名,专门掌管衣服的官吏,是天子亲近之臣。《书立政》:“虎贲、缀衣、趣马、小尹。”注: “虎贲、缀衣、趣马三者官虽小,须慎择其人。” 赘衣: 即“缀衣”。古代主管衣服的官。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