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地戏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跳神戏”、“跳脚戏”。布依族、仡佬族、汉族的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中部、西部、西南部。明初由汉地传入,清代广为发展。因不搭戏台,平地围圈演出,故名。由村寨艺人组成戏班,代代相传。①布依族地区,流行于贵州花溪一带,表演程序分开场、开财门、跳神、扫堂。道白及唱词用布依语,兼用汉语。唱腔简单,服饰齐全,戴面具表演。传统剧目有《蟒蛇记》、《桃源结义》、《风波亭》等。②仡佬族地戏,常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五演唱。角色分文生、武生、末、净等,着戏服,面部不化妆。运用本族古俗跳神形式表演。代表剧目有《三国演义》、《杨家将》等。 是由明朝卫所屯军自江南移入贵州的军傩。流行于黔中地区的仡佬族民间,它表演历朝争战的故事,表现尚武精神以自娱。演出场所不搭高台,不在室内,而在室外坪地,故又称之为“地戏”。地戏是傩戏的演变与发展,其面具一般用丁香或白杨木刻涂而成,表演时,男女武将表演者均以黑纱套头遮面,再戴面具于额上。扮武将者上身穿普通衣鞋,下身穿绣有图纹的百褶裙,背系皮质长方形背包。背包夹层各插有四、五支三角牙边小彩旗和野鸡毛,显得威武雄壮。扮文官者,身穿兰布长衫,表示温文尔雅。地戏演出的时间,一般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演出地点,是在村寨的平地上;演出班子,由普通村民组成;地戏内容,全取自《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岳飞传》等历史题材。地戏一般由开财门、扫开场、跳神、收场等四个程序依次进行。表演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跳神阶段。锣鼓声中,各扮演者额戴面具,手持木质刀枪剑戟或葫芦等道具,按情节所需出场,或说或唱夹杂着打斗。说唱均用汉语。打斗动作主要有报野鸡毛、撩胡须、杀、打、刺等手上动作和上前绕圈、跨腿、参拜等步伐。各台地戏班可在相同时间择不同地坪竞相表演,仡佬、苗、布依、汉等各民族男女老幼踊跃围观,万头攒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