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地窨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地窨子

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赫哲族冬季民居。解放前流行于黑龙江省同江、饶河一带的赫哲族群众中。其构建方法是,在背风的地上挖坑,坑上以木头树枝茅草搭棚,留一向阳的小门供出入。从外观上看,像是矮窝棚;从里面看,有一半是低于地面的,可直立在其中活动。造成这种民居的客观环境是冬季风雪大,气候寒冷;渔猎经济,需经常迁移;生产落后,经济生活贫困。解放后已不存在这种民居建筑形式。

旧时赫哲族简陋住所。一般为冬季居住,赫哲语为“胡日布”。搭盖时,先挖1米左右深的长方形土坑,面积大小依所居人口而定。坑顶用一二根粗木做梁,搭上檩子、椽子,支起楔形架子,上铺箔条或树枝,培上20厘米厚的土即可。也可在土上再苫草。地窨子南面开门,门旁有窗。屋内可搭铺,亦可搭炕,比较暖和,但最多能住两年。

一种穴居式居所,1949年前多见于辽宁东部山区。这种穴居习俗溯其源,系沿袭满族先民的居俗。辽宁是满族聚居地,满族人口居全国第一位。据史料记载,满族的先民曾过着春夏随水草迁徙,秋冬掘地穴而居的生活方式。满族的前身挹娄“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

。勿吉“地下湿,筑城穴居,屋形似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

。?[XCHAR[R200902018_TM.b9ff84]]“居无家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覆以上,如丘冢,然夏出随水草,冬入处”

。地窨子是在满族先民全穴式房屋基础上演变过来的。历史上,北方的冬季十分寒冷,地窨子具有防寒保暖的特点,同时又可节省许多建筑材料,一些满、汉、锡伯族的贫困人家为生活所迫,只能掘地为庐屈居于此。20世纪50年代,辽宁一些山区还有少量的地窨子民房,一般多掘进地面一米半至两米,向阳的一面高出地面一米多,设有一门,有的还在门旁镶有矮窗以采光。进门后便是斜坡式门道,也有人家凿有台阶式门道。地窨子的顶盖架以横梁,梁上覆盖谷草或其他苫房草。地窨子房屋的缺点是潮湿狭小,采光不好。50年代以后,这类房屋多被生产队作为仓库和队部,现已绝迹了。

地窨子又称“地屋子”。这种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便于取暖,是农民冬季进行编织副业的好地方,有的则将地窨子作为冬季黄花栽培场所。黄河三角洲一带的垦荒农民曾以地窨子作为住房,因当地人称黄河三角洲为“洼”,所以这种房屋也被称为“洼屋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住房,同样能够反映山东民居的某些习俗。蒙阴山区随处可见的“石头梢屋”即很有特色。这种房屋的屋面以石板层层叠压而成,名为“压梢”、“石梢”、“石头梢”;梢的各层台阶俗称“罗汉台”,最上层台阶上竖起有固定作用的石块,形似罗汉。在新泰山区,被称为“石屋子”者也很有特色。这是看山人临时居住性房屋,往往建在山岭高处,墙和屋顶全部用石片插砌垒成,经多年风雨而不坏,坚固耐用,山里人统称为“山庵”。在沂蒙山区,在果园、田间搭起的简陋棚子,称为“圆瓢”。在胶东一带,则将此类设施称为“瓜屋子”、“园子屋”或“架子棚”。在场园中建起房屋,则被称为“场屋”或“园屋子”。这类房屋忙时为打场之用,闲时盛放饲草、杂物及农具。

湖区以船为居者,所居船被称为“家船”、“连家船”、“住船”等,在微山湖、东平湖较多见。以前,较标准的家船长一丈六尺,船头向后八尺处设挡风墙;挡风墙前,或为货仓,或为盛放渔具的地方;挡风墙后一段,俗称“八尺”;所留走道,俗称“八尺缩步”;再往后,起造“楼子”(或称“艄楼子”);楼子平顶,夏日坐在上面吃饭、喝茶;楼子之上的顶棚,俗名“天遮”;楼子前后有门,左右有窗;楼子之下有前后仓,厨房设在后门处;“八尺缩步”之下俗称“八尺舱”,惯例为未出嫁女儿的居室,又是从前供奉“伙计”(神)的地方。楼子前门相当于陆地民居的大门,过年贴对联,清明插柳,一如陆上人家。若家中人口较多,即将小船搭席篷或苇箔,以供儿子居住,该船通常叫做“卧铺船”。

湖上居民所搭盖的“窝铺”、黄河三角洲一带的“四角青”以及沿海渔民的“网铺”也很有特色。“窝铺”以芦苇为墙,盖草顶,常作一面坡形,是微山湖船上居民的临时性住房。“四角青”是一种适宜于黄河三角洲低洼环境的特殊房屋。这种房屋以青砖垒起房屋四角以搁放承重梁,以秫秸抹泥为墙,因而又被称为“篱笆屋”、“垛房”。若遇洪水,墙虽被洪水泡倒但四角砖垛却不歪,因而一般水灾不致使房屋落架,洪水退后,稍加修缮,即可居住。因此,俗语说:“四角青,日月长,不怕大水不怕狼,洪水过后两把泥,误不了洞房娶新娘。”“网铺”则是建在海滩上作为渔民出海和登岸时临时落脚的房子,因其功能起初仅作为贮藏网具而被名。虽然这不是正式居住房屋,但经常在海上漂泊的渔民对于“网铺”有着深厚的感情,以致有谚语说:“船在坞里,人在铺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