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论学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地论学派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学派,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因研习和弘扬世亲的《十地经论》而得名。又称“地论宗”。其学者被称为地论师。《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佛学瑜伽行派的重要典籍,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由于见解分歧,地论师们分为相州南北两道。南道传自勒那摩提,以慧光为代表,著论疏,使《十地经论》得以畅行。慧光弟子众多,以法上为上首,他担任魏齐两代僧统达40年,讲论著疏。法上弟子慧远住净影寺,撰《十地疏》、《大乘义章》,阐述了地论师南道的教说,并集南北朝佛学的大成,在中国佛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道传自菩提流支,以道宠为代表。北道人才没有南道多,在学说传播上也不如南道盛,后来与摄论学派融为一派。至唐代,华严宗建立,《地论》精义悉为其所据。南道至此也归于衰歇。地论学派的思想,并不限于《十地》一论,还受到先后流行的涅?学、摄论学的影响,学说的性质比较复杂。南北两道的分歧则集中于“当常”与“现常”之争。“常”是涅?或佛性的异名。北道主“当常”,南道主“现常”。“当常”与“现常”之争,即是佛性“始起”与“本有”之辩。关于判教,北道用“五宗”说,南道用“四宗”说。 亦称地论宗,中国佛教学派之一。以研习《十地经论》而得名。学者称地论师。《十地经论》为世亲所作,是印度大乘瑜伽学系的重要经典。后由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于北魏永平元年至四年(508-511年)合作译出。共12卷。从地经论原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所说菩萨修行有十个阶位和教义,在瑜伽行派中有重要地位,《十地经论》发挥了“三界唯心”和“八识”的观点,为解释世界和指导宗教修习,提供了新的说法。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在翻译《十地经论》时,发生意见分歧,他们对“佛性”的认识各有不同,因此随他们二人传习“地论”者也就发生了异解,形成了相州南道和相州北道两个学系。两系争论之点集中于“当常”、“现常”的主张和四宗五宗的判教以及对阿梨耶识性质的认识。南道系的著名人物有勒那摩提、慧光、法上、道凭等人;北道系有菩提流支、道宠、志念、僧修等。在学说传播上,北道逊于南道,加之摄论学派盛行于北方,其主张与北道系相近,条理缜密,遂与摄论学派融为一体。到唐代,《十地经论》已没有独立宣扬的系地,南道系的传统也终于断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