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坐部伎与立部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坐部伎与立部伎

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宫廷的乐舞演出,根据表演形式及精粗程度的不同而分成两大类,其中在室内厅堂演出,规模较小,水平较高的一种为坐部伎,舞者最多12人,最少3人。舞蹈形式华美,技艺高超。在庭院、广场演出,规模较大,水平稍逊于坐部伎者为立部伎。舞者多至180人,少则64人,场面恢宏,“声振百里”。南北朝至隋、唐,大量外族乐舞传入中原,与中原乐舞互相渗透融化,形成了色彩绚烂的新型唐代乐舞。而坐部伎、立部伎中的乐舞节目即是这种新型乐舞的代表。其内容都是歌颂帝王的武功圣迹、祝愿统治者千秋万岁的。但不同于其它歌颂帝王的乐舞类似标语口号、刻板无生气,而是有较丰富的表现手法。其中的每部乐舞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并因此而在我国音乐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坐部伎、立部伎中的乐舞节目,大都是为歌颂某一个帝王而创作的,这也是中国宫廷乐舞的传统之一。周代继承整理了从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歌颂各氏族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六舞》,史称“六代之舞”。如歌颂武王伐纣的《大武》,颂禹治洪水的《大夏》等。坐部伎中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等;立部伎包括《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等。下面将坐部伎、立部伎中的乐舞择要简述之。①《安乐》原名《城舞》,577年,北周武帝灭齐后,为歌颂其武功而创制的。舞者戴兽形假面,颇具鲜卑族的民族风格(因北周统治者是鲜卑族),所谓“舞蹈姿制;犹作羌胡状”,“行列方正,象城廓”(《旧唐书?音乐志》)。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浓厚的战斗气氛。②《破阵乐》又名《七德舞》,是唐代最著名的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国家的武功。舞分3段,每段变化4次阵势,伴奏用大鼓,音乐有龟兹风格。疾徐击刺的动作,都合着雄壮的歌声。气势豪壮,“声振百里,动荡山谷”(旧唐书?音乐志》)。③《庆善乐》,与《破阵乐》相反,此舞是宣扬文德的。音乐具有西凉乐风格,舞姿娴静》优雅,由64名儿童表演,气氛和平、安祥。④《上元乐》是高宗改年号为“上元”(674年)时所作。舞者穿云水纹五彩衣,场面宏大,富于宗教气氛,用以神化皇权统治。⑤《大定乐》,是仿照《破阵乐》编制的歌颂武功的乐章。⑥《圣寿乐》,是高宗及武则天时以“字舞”的形式颂扬皇帝的舞蹈。用140人的大型舞队,在舞蹈过程中要摆出“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岁,宝祚弥昌”16个字。队型变化颇为繁杂,由此亦可看出当时宫廷艺人高超的编导水平。唐以后直至明、清,“字舞”代代承袭,史籍多有记载。⑦《光圣乐》,是兼取《上元乐》与《圣寿乐》而创作的文舞,无甚新意。⑧《太平乐》,又名《五方狮子舞》。舞者披狮皮,装扮成5个不同颜色的狮子各居一方,表演狮子“?(俯)仰驯狎”的各种情态。另有2人戏弄狮子。还有140人高唱太平乐,场面雄伟壮观。白居易在《西凉伎》诗中描写狮子舞的表演情况:“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这与现今流传于民间的“狮子舞”几乎完全一样。《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均创于武则天时代。内容是祝福长寿、歌颂统治者。当时宫中养的鸟能学人言,常喊“万岁”,因此而编制了《鸟歌万岁乐》。舞人身穿鸟纹衣,头戴鸟形冠,模拟飞鸟动作。《龙池乐》是玄宗时代所作。舞者头戴莲花冠,舞步细碎,好像漂浮在池水上的朵朵莲花。曲调优雅动听。综观坐部伎、立部伎诸舞,不难看出中国传统乐舞的一脉相承。一部分是继承了周代“武舞”的传统;有的则是与远古的“百兽率舞”有关;有些乐舞至今仍能寻到其在民间流传的踪迹,如“字舞”、“狮舞”、“面具舞”等,这些乐舞已不像《十部乐》那样,原样照搬某民族或某国乐舞,而是在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创新,自成面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乐舞的发展趋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5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