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坛庙之制的起源与分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坛庙之制的起源与分类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坛庙之制究竟起于何因? 是源于祭祀天地还是祖宗?这是一个中国文化史上的难题。从考古上看,属于新石器时期的西安半坡遗址有方形“大房子”基址出土,该遗址的南北方位显得比较准确,说明当时的中华古人的方位观念已经成熟,这种对地理方位的尊重以及所呈规整柱网和“大房子”的巨大空间,并且属于遗址之中位,可能说明这是一所上古时期的祭祀性建筑,而且是属于祭天一类的。因为祭天,所以要讲究地理方位,故可以从方位之严格,说明其祭天功用。问题是,这“大房子”肯定不是最原始的祭天性建筑,它不能说明坛庙的文化起因是祭天。从《史记》所载可见,相传黄帝轩辕氏曾多次封土为坛,祭祀天地、鬼神,是谓“封禅”。有的学者认为,这“应是坛的开始”。但是,所谓黄帝,只是传说中的中华“人文初祖”,其具有“半人半神”的文化属性而并非有史可考的真实历史人物。可以这样认为,所谓黄帝设坛封禅也仅为传说,难以据此考定祭祀性坛庙究竟始于何时,我们只能这样说,坛庙之文化起因,一般可为天地崇拜与祖先崇拜,而到底哪种崇拜文化诞生在先、从而成为祭祀性坛庙诞生的始因,这也许是一大文化疑案。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可以对坛庙建筑加以初步的分类。 (1)坛。亦可称为丘。为祭祀天地神灵一类的建筑物。其拜祭对象有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土地以及农谷、水旱灾变之神等,其文化属性属于自然崇拜。如明清北京之天坛,即是如此,其主体建筑为一露天无屋顶的石砌圜丘,而副题建筑是祭祀农谷之神的祈年殿。 (2)祖庙。又称宗庙,是祭拜祖宗神的庙宇。无论天子或官宦贵族,都有祖庙,但规格、品位不同。只有帝王的祖庙能称为太庙,太庙内部秩序分昭穆制度安排。这从周代就已开始。《礼记?王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仅可在家中设祭。天子太庙品格最高,依次而下,宗庙之制渗透了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 (3)明堂辟雍。一般均为祭祀类纪念性建筑,始于商周。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之所,凡朝会、庆赏、祭祀天地、祖宗,均在此举行。《三辅黄图》云:“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尧曰衢室,舜曰总章,夏后曰世室,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大戴礼》云:“明堂九室,一室有四户八牖,凡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辟雍,或称璧雍,也一般是祭祀之所。《三辅黄图》云:“周文王辟雍,在长安西北四十里,亦曰璧雍。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有汉代辟雍,在长安西北七里。关于明堂与辟雍的文化意义,《汉书?河间献王传》应劭注云:古有所谓“三雍”。“三雍者,辟雍、灵台、明堂也。雍者,和也,言天地君臣民人相和。”其实,它们兼有祭祀天地、祖宗的双重文化功能。明堂辟雍高峻,扬雄《剧秦美新》云,“明堂雍台,壮观也。”1957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西安玉祥门发掘汉代建筑遗址,出土圆形土台,中心建筑又为方形土台,分东西南北四堂,每堂抱厦四间、厅堂三间、外设配房,有圜水沟。《三辅黄图》陈直校注:“疑为西汉辟雍遗址。” (4)祠庙。按自然神崇拜与人物神崇拜可分为二。属于自然神崇拜者,有关于五岳、五镇、四渎、四海之祭,有城隍、火神祝融、马王、龙王等祭,从而设大小不同的庙。其中著名者为泰山岱庙。属于人物神崇拜者,为诸多著名的、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如各地孔庙 (文庙)、关帝庙、北京历代帝王之庙、四川成都武侯祠等,还有古代遍地多见的民间祠堂、祖屋,也属于这一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