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坟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坟墓

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坟茔”。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坟头。中国古代穴地掩埋死者称墓,在墓上封土成丘的叫坟,后世多以坟墓连称。相传黄帝时代已有之。《黄帝内传》:“帝斩蚩尤,因置坟墓。”放在墓中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称墓志。立在坟墓前面或后面、上面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等文字的石碑,称为墓碑或墓表。坟墓的形式、规格、质料等,历代均不同,并因人而异。我国曾流行过石桌坟、砖室墓、木椁墓、坚穴墓等多种形式。

指埋葬死者之处。最初坟与墓有所区别。墓的意思是慕,谓亲人葬后犹思慕其处。《释名?释丧制》:“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周礼?春官》“墓大夫”郑玄注曰:墓,冢茔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初时人死葬于墓,墓指坑穴而言,其上与地平,不设土堆及其他标志。《礼记?檀弓下》:“古也墓而不坟。”郑玄注:“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古谓殷时也。土之高者曰坟。”坟即大,最初指高大土堆,至周时墓上始封土为标志,坟之义亦渐次演变专指墓上土堆,后与墓同义。故扬雄《方言十三》云:“凡葬而无坟谓之墓。”另古代坟墓还有冢、丘、垅、?、封、?、??、培、陵、宅、兆域等不同称呼。

中国人常将坟墓看作是死人的住所。一个有着无数异文的故事说,某旅行者在夜晚来到一座漂亮的房子里,受到了一位年青妇人的接待与照料。但等他早晨醒来一看,原来自己是在一个坟墓之中。还有的故事,讲一个死去的孕妇如何就象活人一样,每夜从墓中出来给婴儿喂奶。她买东西付的钱,后来都变成了“钱纸”。人们找到坟墓里,发现里面有个活着的婴儿。

在埋葬时,人们给死人以所有必需的家常用品,富人家甚至还有马和马车。由于这个原因,皇家陵墓中有一种看守坟墓的奴隶,他们的职业父子相传。根据对秦始皇(公元前三世纪)陵墓的部分发掘,可以从中看到一些令人难以想象的无价之宝。

从前,死人都要埋在由风水先生专门选定的“最好的”地方。如果不这样做,祖先就不能平安安息,子孙们就有走厄运的危险,将会碰上各种令人不快的事。

在坟墓周围种树是一个风俗,树长大后,可以给在炎热的平原上赶路的旅人以树荫,农民们将木材用于建筑,并且在树下的草地上放牛。火葬现在得到提倡,但过去只有和尚实行,或者作为对犯人的惩罚。不过,到中世纪时,陪葬品常常烧掉。从那以后直到现在,祭品就以纸扎成模型,并且一律在祭祀仪式中烧掉。

过去,人们常常保存放在房子里的骨灰瓮,这大约与“二次葬”的风俗有关,这种葬法至今在中国南方相当流行。死者在第一次埋葬的两三年后,被掘出来将骨头清洗干净,放置于约五十厘米深的骨灰瓮中。这种骨灰瓮至今在台湾市场上尚可看到出卖。在富人的墓墙上,常常可以看到描述死者生前生活场景的壁画。

有些壁画上描绘的是戏曲中的著名场景(这些戏曲的名字与至今仍在上演的戏曲相同)。

埋葬死人的处所。古时封土成丘的叫坟,平的叫墓,后多以坟墓连称。《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这是说上古丧葬无棺椁,不过给死者多穿些衣服,再用些草覆盖尸体,放在旷野之中,不聚土为坟,不植树留标记,服丧无一定日期,哀尽则止。依据山顶洞人遗址,可知旧石器晚期已有了土葬。《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说明至少在殷商以前是不筑坟堆的,把尸体放入墓穴,用土填平谓之墓,墓上可照样行走,到了周代,开始在墓上堆土作坟。西汉?扬雄《方言》卷13:“凡葬而无坟谓之墓。”坟和墓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不过在墓上筑坟堆,仅限于贵族阶层,这就是《周礼?春官?冢人》所说的“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丘是王公之坟,封是诸臣之坟。坟堆的大小取决于爵位的高低。这时,不但有了坟,还要在坟上种树。无论筑坟或种树,都是作为墓的标志。汉?仲长统《昌言》:“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识坟也。”汉?班固《白虎通?崩薨》:“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松;士四尺,树以槐。”可见,坟上所植树,还是区别贵族爵位高低的标志。至于庶人,则“不封不树”(参《礼记?王制》),就是说,既不封土起坟,也不种树。古代蒙古族就实行不封不树的葬俗。中国曾流行过石桌坟、砖室墓、木椁墓、竖穴墓等多种坟墓形式。石桌坟,是新石器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一种墓葬构造形式,其制为在地面上竖立四块石板,上盖一块石板,作为墓室,石桌坟分布在今辽东半岛。砖室墓,古代墓葬构造形式之一,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分两种,一是用大型空心砖砌成,称为空心砖墓,流行于战国晚期至两汉;一是用小型长方砖砌成,始于西汉中期,盛行于东汉及以后各代,成为最常见的一种墓制。木椁墓,古代墓葬构造形式之一。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木椁墓是在地面上挖土坑,于坑内用木材构成长方形或方形椁室,将棺材置其中。商代已有,战国和西汉时期盛行,汉以后则少见。竖穴墓,旧时墓葬的构造形式之一。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竖穴墓是先自地面向下掘一墓道,再自墓道最深处挖掘土洞,作为墓室。葬入后,封堵墓门墓道。大型的,有墓道、台阶、腰坑、壁龛等。此墓制,始于战国晚期,盛行于汉及以后各代。

埋葬死人的处所叫坟墓。上古时代,封土成丘叫 “坟”; 平的称“墓”。《礼记?檀弓上》 中说:“古也墓而不坟。”据后人考证,商代以前埋葬死人不筑坟堆,到了周代才出现堆土筑坟。《周礼?春官?冢人》记载: “以爵等为丘封之度。”这里所讲的丘是指王公之坟,封是诸臣之坟。坟堆的大小高低由爵位的尊卑来决定。当初坟的作用,主要是作为墓的标志。据《礼记?檀弓上》记载: 孔子合葬了他的父母以后,说: “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 于是封之,崇四尺。当然,这大约是后人的托古之词,但大抵反映了上古时期坟墓的沿变过程。春秋战国之际,坟墓形成一整套制度,帝王的坟墓概称为 “陵”,有关规制叫做“陵寝制度”。中国历代王朝的丧葬礼制中皆有具文,而且各代的规制不尽相同。至于品官大臣,虽仍称墓,亦有严格的等级差别。

埋葬死者的场所。古代因死者身份各异而名为陵、陪陵、茔等。陵为帝王的坟墓,显贵者被赐葬于陵旁墓地,谓之陪陵,其他称为茔、茔冢、冢、坟墓、坟等。古代的坟高有定制,《汉律》规定: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过高者当削之。皇帝的陵墓最大,地下的陵寝多仿宫殿建筑,如秦始皇的骊山陵、北京的明定陵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