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城濮之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城濮之战分类:【传统文化】 春秋时晋败楚的战役。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周囊王十九年(前633),楚成王率陈、蔡盟军围攻宋国。宋求救于晋。次年,晋文公派兵进攻楚的盟国曹、卫。晋楚各率盟军会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晋军避开楚军锋芒,“退避三舍”,然后掉头夹攻,击溃楚军左右两翼,迫使楚军中间的主力后退。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原阳以西衡雍西南)会盟诸侯,成了霸主。 春秋时晋楚争霸,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关键一战 楚国自泓之战重创与之争霸的宋襄公之后,声威大振,向中原迅速扩张,相继控制了鲁、郑、陈、蔡、曹、卫、宋等许多中小国家。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19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国帮助下回国即位,称晋文公。晋文公采取尊王室、联齐秦的外交政策,雄心勃勃地想争中原霸主。晋楚两强相遇,矛盾日益尖锐。公元前634年,泓之战后归附楚国的宋成公转而投靠晋国,楚成王率陈、蔡、郑、许等国军队移兵围宋。宋向晋求救。晋文公正欲挫楚北进之势,便采纳跟随自己多年的大夫先轸 (又称原轸) 的建议,促成齐、秦两国出兵参战,形成齐、秦、晋三强国联合攻楚的局面。公元前632年,晋以救宋为名,联合齐、秦伐楚。晋先伐楚的同盟曹和卫,楚成王见中原形势于楚不利,决定撤兵回楚。但楚令尹 (相当于相国) 子玉 (成得臣) 骄狂成性,坚决要同晋军决战,便提出一个使晋文公为难的休战条件: 以晋从曹、卫撤军为条件才可释宋围。晋文公又依先轸建议,私许曹、卫撤兵,条件是背楚从晋,成功地离间了曹、卫与楚的同盟关系,并以此激怒子玉。子玉果然被激怒,率军向曹都陶丘急进。晋文公见楚军逼进,下令晋军退避三舍 (90里)。此举既履行了晋文公流亡时许楚成王的诺言,从舆论上争取了主动权,又避开了楚军锋芒,便于集中盟军兵力。楚将子玉却认为这是消灭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一意孤行,坚持进攻,从陶丘追至卫的城濮 (今山东濮县),城濮之战爆发。投入决战的晋军共3万余人,战车700乘,加上秦、齐、宋等国的军队5万余人。楚国方面连同随征的陈、蔡等国军队共约11万人。决战开始,晋军首先冲击战斗力差、斗志不坚的楚军右翼陈、蔡军,使楚右军溃败。然后晋右翼上军主将狐毛竖起两面大旗向后面移动,佯装后退,引诱楚左军出击。晋左翼下军主将栾枝在阵后用车拖曳树枝,扬起尘土,假作败逃。楚军子玉中计,令全军追击。晋中军主将先轸立即率晋军精锐部队拦腰横击,晋上军也乘势回军夹攻。子玉见楚军左右两军均已溃败,急令中军停止前进,才保全中军,向西南撤退。退至连谷 (今河南西华县南),子玉自杀。城濮之战,晋胜楚败,晋文公一举定霸,先后在践土 (今河南荥泽县西北) 和温 (今河南温县) 会盟诸侯。 春秋时期晋国战胜楚国的战役。是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前633年,楚国进攻宋国,围困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宋向晋求援。次年。晋国进攻楚国的盟国曹、卫,以调动楚军北上,解宋国之围。当晋楚双方进入决战时,晋军采取了“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后退90里到预定的战场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然后,晋军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针对楚右军骄傲轻敌、战斗力较差的弱点,对其发起猛攻;针对楚左军战斗力较强的特点,佯装败北,诱敌深入,然后回军夹击。使楚左、右军先后被击溃。楚军为保住中军,退出战场,大败而归。此役为晋国成为中原霸主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国在文公执政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力更加强盛,欲称霸中原;楚国灭掉汉水流域的诸小国以后,又与陈、蔡结盟,并争取郑、许、曹、卫等国归附于己,进而联鲁攻齐。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郑、许四国共同攻宋,宋向晋求救。晋国将领狐偃建议,先去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两国,楚必来救,这样可解宋围。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亲率军队于次年先后攻破曹、卫。但楚对宋国的围困依然没有解除,宋再次向晋国求救。晋又采取了让宋贿赂齐、秦二国的办法,争取了齐秦出兵参战。楚成王看到齐、秦与晋联合,形势对其不利,连忙指令围宋的楚军统帅子玉,相机撤离。但子玉仗着一时的优势,坚决要与晋军决战。在楚军进攻下,晋军采用“退避三舍”(每舍为三十里),“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造成晋军在政治上、军事上有理有利的条件。公元前632年四月初,晋军与宋、齐、秦三国参战部队,在事先选定的退却终点城濮(今鄄城境),同楚军展开决战。决战开始,楚军以中、息两国部队为主组成左军,由子西指挥;以陈、蔡两国军队为主组成右军,由子上指挥;楚军主力为中军,由子玉指挥。晋军以上军在右,由狐毛指挥;下军在左,由栾枝指挥;先轸指挥中军,晋文公也位于中军。晋军根据楚军骄傲轻敌,军心不齐的弱点,决定避实击虚,先打弱点。晋左翼下军首先发起进攻,战车挽马披上虎皮,猛冲楚右军,陈、蔡的挽马受惊混乱,士卒也惊慌失措,弃阵逃跑,楚右军崩溃。晋右翼上军“伪遁”,诱楚左军追击,使暴露出右侧背,晋中军乘势侧击楚左军,晋上军回师夹击,申、息之军大部被歼。子玉指挥中军迅速退出战斗,城濮之战以晋胜楚败而告终。从此晋文公称霸中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