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城隍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城隍神分类:【传统文化】 神名。即古尊奉的城镇守护神。《礼记?郊特牲》: “天子大蜡八”中所说的蜡祭八神,其七为水庸,相传就是后来的城隍。据赵翼考证,“城隍” 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 中的 “城复于隍也”。至于祭祀城隍,始见于《北齐书?慕容俨传》。据《隋书?五行志》记载,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梁武陵王时“祭城隍神,将烹牛,有赤蛇绕牛口”可知当时南方亦祀城隍。隋唐时期,起初因祭祀城隍的习俗仅流行于江南一带,故在唐初未被列入王朝的祀典。但中唐以后,各州郡相继设立城隍祠,唐代张说、张九龄、韩愈、李商隐等的文集中都有祭城隍文。杜甫亦有“十年过父老,几日赛城隍”的诗句。后来历代王朝皆将祭祀城隍列入祀典,多用以求雨、祈晴、禳灾之事。据《月令粹编》记载,明代初年,以五月十一日为都城隍的诞辰,皇帝还特别下诏,遣令使臣前往致祀。到了清代,祭祀城隍的仪式更加盛大。 浙江各地均有城隍庙。各地城隍大多为真人,因有德于民,被民间供奉为神。如蒲岐城隍庙在城内东门,据《蒲岐新志》载:城隍名叫陈函玉,太平县人,以发粟赈饥有德于民,由乾隆帝敕封为城隍。旧时,蒲岐城隍每年有两次出巡,一次是农历正月初十,俗称“迎城隍”;一次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半),称“城隍爷散粮”。场面宏大,成为地方一大风俗。 城隍神原是田间沟渠之神,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城镇的保护神。明清以来几乎每个县治都有城隍庙,有的城隍庙供奉的是当地历史名人,如苏州以春申君为城隍神,徐州以纪信为城隍神。城隍神兼管阴阳两界,无论天灾人祸、邻里纠纷,他都要过问。碰到重大疑难,尤其是发大咒、告阴状,都得请城隍老爷秉公发落,主持公道。人死之后,亡灵必先到城隍庙投报。每年要举行三次 “烧香会”,至时城隍神出巡,在城镇主要街道游行,旌旗招展,仪仗威严,鼓乐喧天,声势颇壮。第一次是清明节出巡,保佑全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第二次是端午节出巡,为民驱送瘟神; 第三次是中元节 (七月十五) 出巡,为民消灾斋孤。苏州、无锡一带有在清明、中元和十月朝三节,抬城隍出会。吴江黎里在八月十六有 “城隍夫人会”,当神像经过店铺或大户人家,则以纸花送城隍夫人,喜娘为之插戴,次日将花赠人,可以压邪。徐州城隍庙在正殿供城隍爷、城隍奶奶坐像,在寝殿供城隍爷、城隍奶奶卧像,不孕妇女可以来这里跪拜求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