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堂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堂会

分类:【中国民俗】

旧时寿礼往往还要办堂会,请艺人演娱乐性节目以助兴。生日堂会称为“堂会戏”。堂会戏一般的惯例是:第一出为《天官赐福》,第二出为《百寿图》(即《赵彦求寿》),第三出为《蟠桃会》。有“全包堂会”,也有“分包堂会”,全包堂会从中午一直到深夜一两点,甚至演出到天亮;分包堂会只演半天,或只演一个晚上。只演晚场的又叫“唱灯晚儿”。饭后开戏,主人不备酒席,只在夜半请吃“灯果”。灯果与果席相似,但较果席精致,干、鲜、冷、素诸色酒肴以及莲子羹等,都要求色、香、味俱佳,出自名厨之手。酒后略进蒸食、汤面即可。

堂会的种类很多,有京剧、地方戏、皮影戏、全堂八角鼓、什不闲、莲花落等。京剧堂会是老北京喜庆堂会中最常见的形式,王公府第、富豪宅门办生日时,没有京剧是不可想象的。他们讲究排场,通常要演整出的京剧,同时流行“戏提调”,即不惜重金,专门将名角调齐配戏,以求珠联璧合。一场盛大的堂会戏往往集中了当地所有著名的演员。正是出于这一原因,京剧演员唱堂会的“戏份”(即工资),要比唱营业戏的收入高一两倍,甚至数倍。正式剧目开始前,演员要扮成福、禄、寿三星,给寿星老儿“跳加官”,即戴上面具,手持条幅数层,上写“天官赐福”、“一品当朝”等字样,依次到台下展示,表示庆贺祝福。主人家给些赏钱后,才开始演节目。一般先演一些“敬神戏”,如《封相》、《赐福》、《点魁》、《五代》、《遐龄》、《献岁》、《报喜》、《八仙》等小剧目,俗称“帽儿戏”。每出戏换幕时,还要跳加官,每一次跳加官,主人都要给赏钱,这是定例。

自乾隆年间以来,从皇室到民间,办堂会时,多流行用“全堂八角鼓”,包括清音大鼓、岔曲儿、琴腔儿、腰节儿、马头调、拆唱、相声、古彩戏法等八种曲种。嘉庆、道光年间,增加了单弦儿、西韵等曲种。清末又增加了连珠快书。其中涵盖了说、学、逗、唱、吹、打、弹、拉、变等,所以称之为“全堂八角鼓”。

清末,北京曲艺品种急剧增多,“全堂八角鼓”也演变为“什样杂耍儿”,也就是汉、满鼓曲、杂技的大会演。杂耍儿的节目都是当时北京流行的各种曲艺,如京韵大鼓、滑稽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唐山大鼓、单弦牌子曲、琴书、天津时调、靠山调、河南坠子、连珠快书、双簧、太平歌词、竹板书、空竹、毽子、飞叉、文明戏法、魔术,以及单口、对口、群口、化妆等不同形式的相声。虽然名目众多,但由于鼓曲和杂技雅俗共赏,符合当时人们的欣赏水平,所以从清末到20世纪40年代,堂会上数杂耍儿最流行,即使小门小户请不起大戏,也要用杂耍儿来增添喜庆气氛。堂会杂耍儿有特定的内容,一般是先上单弦牌子曲,如《今日大喜》,以表祝贺,然后是单弦联唱《群仙庆寿》,同时少不了演出梅花大鼓对口唱《湘子上寿》、京韵大鼓《百寿图》、相声《小上寿》等。有的艺人还能根据庆典内容现编唱词,即兴表演,形式活泼,颇得主人家的喜爱。

“什不闲”原为凤阳花鼓,后与“莲花落”融合,俗称“彩扮莲花落”,是典型的满戏曲,清代康熙年间已在北京流行。晚清时,因演唱什不闲的艺人赵星垣(艺名“抓髻赵”)被慈禧召进宫中演唱,得了个“黄马褂”的赏赐,什不闲就愈发红火起来。因此,从王公贵戚到平民百姓,在办喜庆堂会时,少不了请什不闲的班子来演出。演出时,先演“福、禄、寿、禧”大秧歌,群唱“喜酒添来是寿缘”,以表庆贺,接着才开始正式演出。

“影戏”即北京滦州的“驴皮戏”,简称“滦州影戏”。这种民间小戏唱腔优美、生动活泼,演出形式别具一格,所以深受欢迎。从清末民初,直到抗战爆发前夕,自王府豪宅,到小康之家,喜庆堂会上多请“滦州影戏”班演唱。如办寿时间较长,要演成本的戏,如《封神榜》、《山水缘》、《青云剑》等剧目。如办寿时间只一天,就演《双官诰》、《安天会》等折子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