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堆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堆肥分类:【中国民俗】 农家肥的另一种形式。沤制堆肥,民间多在院内或大门外一侧,设置“粪堆”、“粪坑”。每日打扫庭院,清扫垃圾,堆集于内,俗称“扫帚响,粪堆长”,既保持院子卫生,又积了肥。人们认为“家里土,地里虎”,堆肥是上地的高级肥料。沤制堆肥不仅采集庭院的垃圾,许多人家还将秋前割的野草、秋后搂集的树叶,也一并置入粪堆、粪坑中沤制。一些勤劳之家,农忙时下地来往途中,还习惯身背粪筐、手执粪杈,将途中拾得的人畜粪肥和中耕间苗、拔草所得,分别带至田内或家内粪坑、粪堆上。在农闲季节,许多上了年纪的农民常年和粪杈、粪筐为伴,出没在牲口车辆来往多的路边或集会、庙会等人群集散场所,他们坚守“积粪如积粮,拾粪如攒金”的信条。信阳市各县乡民在割谷前,习惯在田边“屯粪”。他们将收集的杂草、树叶和肥土堆积起来,俗称“土粪堆”。人们十分钟情于自己的“土粪堆”,下雨时用草将其覆盖,以防雨水淋走“肥气”;使用时还要除去石块等杂物。用这种土粪与麦种或油菜籽等相掺播于田中,俗称“把粪”。山区人则习惯直接将粪贮于田中,据说这样既可增强肥效,又可提高地温,俗以“丘秧田底”相称。在河南乡邻中,一家粪堆的大小,常常是品评这家人勤劳与否的一个标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