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堆谐歌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堆谐歌舞分类:【地域文化】 堆谐,意为堆地歌舞。堆地即雅鲁藏布江上游和阿里地区。这里的人们每逢传统节日,或者农事闲暇,甚至黄昏傍晚,便互相召邀,跳起本土歌舞堆谐。这种歌舞最大的特点是以六弦伴奏和踢踏起舞,分前奏、慢板、快板3个部分,慢板以唱为主,快板以跳为主。即使在堆谐的故乡,歌舞风格也有较大差异。以拉孜为中心的北部堆谐,曲调抒情婉转,舞姿潇洒飘逸;而以定日为中心的南部堆谐,歌声热烈,舞蹈粗犷,节奏快速奔放。这种堪称艺术瑰宝的美妙歌舞,最早只是在荒僻偏远的堆地民众中代代相承、自生自灭,并不为外部世界所知晓和赏识。后来逐渐传到了拉萨古城,很快风靡一时,成为拉萨人最为热爱和流行的音乐歌舞。这种艺术何时传到拉萨,至今尚未找到准确的文献记载。藏族音乐专家和民间艺人都认为,堆谐传到拉萨与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建立甘丹颇章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堆地和后藏不少贵族世家举家迁移拉萨,他们也把酷爱的家乡歌舞带到了圣城。从八世达赖喇嘛开始,罗布林卡举行一年一度的雪顿节,来自拉孜、昂仁的炯巴藏戏班子,在各场之间往往表演堆谐,给拉萨观众带来一种刚健清新的感觉,据说当时向他们学习歌舞的人形成热潮。与此同时,堆地艺人到拉萨卖艺,堆地百姓到拉萨支差,堆地信徒到拉萨朝佛,都是将堆谐传入拉萨地区的重要渠道。总之,在二三百年间,堆谐成为拉萨最为主要的歌舞形式。在八廓街周围庭院,在拉萨河沿岸的园林,在各种节日庆典之上,甚至街头巷尾,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听到六弦琴声,看到欢快的踢踏舞步。但是拉萨的踢踏舞已不是原封不动的堆地本土歌舞,它经过拉萨一些文人雅士和民间艺术家加工再创造,在曲调、伴奏、歌唱舞蹈方面都有改进和提高,或者说更加专业化和市井化,更加符合拉萨各阶层人士的兴趣和爱好。近代著名盲人音乐家阿久朗杰就改编或创作过多首脍炙人口的堆谐歌曲。例如“仲堆宁久”(退敌帮友)、“阿觉索朗多吉”(索朗多吉大哥)、“阿觉顶”(大哥我对你说)、“加吕”(甲吕公子)等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