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堕马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堕马髻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汉族妇女的发髻式样。因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故名。也称“倭堕髻”、“髻(woduo)髻”、“逶迤髻”。始于东汉后期京城洛阳地区,由外戚梁冀妻率先梳出。《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季贤注引《风俗通》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放(同“仿”。编注。)效之。”古代诗词中多有记叙,如汉乐府《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髻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此髻式一直延续至清代,历代虽小有变异,但始终保持其偏侧和侧垂的基本形态。 古代妇女发髻式样之一。《后汉书?梁冀传》说梁冀的妻子创此髻式。其特点是发髻松垂而侧在一边,像人将从马上坠下之势,也称坠马髻。这种汉代发髻到唐代天宝时重又出现,贞元间广为流行。其形制虽有变化,但仍保存其偏侧和倒垂的特征。其制宋代犹存。到明代,妇女梳头如男子直罗,不用分发?髻,头发直往后梳,鬓髻皆向后垂,但仍称坠马髻,或称裟(wǒduǒ我朵)髻。 刘禹锡诗:“裟梳头宫样妆。”又称倭堕髻。古乐府《陌上桑》:“头上倭堕髻。”也称呙(wō窝)堕髻。白居易诗:“谁家呙堕髻如云?” 古代妇女梳用的垂髻的一种。此发式于西汉初流行于宫中。据 《中华古今注》载: 汉武帝时曾令宫人“梳十二环髻,又梳堕马髻”。《后汉书?梁冀传》载梁冀妻孙寿 “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其发式是将头发在脑后拢结,挽成大椎,在椎髻中结丝绳,形状如马肚状、堕于头侧或脑后,原为汉代贵族妇女所喜尚的一种发式,后流行至士庶妇女中,至唐、宋、元、明仍为历代妇女所喜尚,只名称改为“倭堕髻”。 堕 马 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