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填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填仓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民间岁时习俗。流行于河北、山西、山东、陕西、东北等地。时在夏历正月二十和二十五日。《张北县志》载:正月二十日,为“小填仓”;二十五日,为“老填仓”。各家皆焚香供神,并在仓房米囤内,虔心祷祝,以冀仓神来临。并于小填仓日蒸面碗,以验年景丰歉,有水则丰,无水则歉。老填仓日蒸一切农具,以祷祝丰年。《万全县志》载:是日,各家皆焚香供神,尤以农户及粮商、粟贩为最虔。皆在仓屋或米囤旁焚香设供,以祭仓神,而冀发达。《大同县志》载:是日,凡贮米面处,则必焚香,甚有乘此日籴米面以添贮者。《天津志略》载:二十五日,粮仓祭仓神,居民亦均治饮食,谓之“大填仓”,盖以别于二十三日之“小填仓”也。填仓时,以灰罗地作囤,曰“打囤”,预卜风兆也。《顺天府志》载: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名曰“填仓”。《陕西通志》载:二十日名“小填仓”,燃灯举火。二十五日名“大填仓”,亦燃灯举火。 老北京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小填仓”,以正月二十五日为“大填仓”。节日期间,不同阶层有不同的活动。粮商米贩要祭仓神,聚米积薪,即所谓“仓禀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曰‘填仓’”(《帝京岁时纪胜》);普通人家以酒食饱腹为填仓;郊区农民们则吃一顿小米干饭杂面汤,就算填仓,所以流传一句俗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填仓节清晨,家家户户都要在院子里或者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粮囤,然后在里面撒上些五谷杂粮,以求来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农历二月初二,黑龙江省俗为“龙节”,这个节日和农事关系密切。过节时,提前要在灶炕中储藏草木灰,二月初二这天早晨,在太阳未出山时,男主人要用早已储存的草木灰,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画粮仓、粮囤,祈望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 农耕是和风调雨顺关系密切的,俗谓龙行云布雨,祈求风调雨顺,就要祭龙,认为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就是要行云布雨。这天早晨祭龙的特殊方式是用草木灰画灰龙。画法是从自己家的灶口,用灰连成线,出院门,一直画到村中公用水井的井台,认为这样龙就能保护一年丰收了。这一天,家家都要吃鸡蛋,吃猪头肉,春节前杀的年猪,猪头要留到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才能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