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增冲鼓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增冲鼓楼分类:【传统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西北50公里的增冲寨。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为五层十三重檐,八角攒尖木构塔状建筑。楼刹通高20余米,木构架净高17.65米。平面呈八角形,有金柱4根,檐柱8根。底层地面系石块铺墁,中心镶一直径1.4米的圆形火塘,为便于柴烟消散,二层以上金柱之内为空井,楼板装置于金柱之外。四、五层出檐很长,檐口下置如意斗?。五层楼顶悬有木鼓,由寨老掌管。鼓楼东南面有侗家“款约”石碑3通,落款分别为康熙十一年、道光十年(1830)、光绪二十年(1894)。底层悬有道光十年“万里和风”匾,并有木刻楹联四副。鼓楼是侗家集会议事中心和祭祀、休息、娱乐活动场所,也是寨老处理纠纷的会堂和紧急情况击鼓聚众的指挥所。寨中青年男女约会时也多在此,故侗寨中皆有鼓楼,只是规制大小不同,增冲鼓楼为现存侗寨鼓楼中最大最古老的一处。 侗族文物。耸立于贵州从江县增冲寨。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为13层重檐,高25米,占地160平方米。中立4根巨柱,每根直径为0.8米,呈椎形直贯11层,成为鼓楼的主架。每层外竖8柱,以穿枋与内4柱相连。层层叠竖,逐层收缩,11层以上另立两层8檐8角的楼冠, 八角攒尖顶,葫芦宝顶。楼冠用如意斗拱托起。顶阁中悬挂长3米、直径50厘米的木鼓。楼内有4层楼梯走廊,可登上顶层击鼓。楼梯和走廊有方格或万字格护栏。鼓楼外形为八角宝塔形。每层飞檐翘角,檐角下彩绘龙、凤、鱼、蟹、虾等图案。底层为四方形,有3扇大门,四周用石板护栏围住。正中设一火塘。大门上悬有匾额。有一块“万里和风”匾额,系道光十年(1830)信地寨所赠,壁上悬挂4副对联。其中一副为:“名楼艺高雕龙画凤映照碧村千秋永盛,侗寨秀丽精文就武哺育英才万代长春”。1988年国务院定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