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壮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壮剧分类:【传统文化】 在丰富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壮族戏曲。依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的不同,分为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和中路诗剧(又叫师公戏和师剧)三类。南路壮剧主要唱剧有平板、采花、高腔快喜调、哭调等,曲势比较悠扬雄劲,以平板为基础,通过速度、节奏、旋律等的扩充减缩等变化,形成一系列板别;北路壮剧主要有正调、卜牙调、哀调、骂板等,曲势比较柔和优美,有板腔体的雏形,也有联曲体的结构;中路诗剧主要唱腔有打水、三光、行游、退堂、封告、回坛等,多用集曲和帮腔的形式,曲势比较活泼、朴实、健康。壮剧曲牌音乐,南北路和诗剧各有不同的过场调,在开台和角色上下时配合演员做身段动作,烘托舞台气氛或固定情绪用,如梳妆调、拜堂调等。南路壮剧中以《百鸟衣》、《红铜鼓》、《宝葫芦》、《夜明珠》等为代表;北路壮剧中以《鲤鱼姑娘》、《侬智高》》等为代表;中路诗剧中以《盘古》、《莫一大王》、《顺知戽海》、《三元》等为代表。 壮族戏曲剧种。大体上可分为师公剧、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三种。师公剧主要流行于桂中桂北一带,它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桂西一带,它是在民歌和民间杂耍一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桂南一带,它包括壮族木偶戏和马隘壮戏。壮剧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形成了健康、朴实、活泼的艺术特色,唱腔丰富多彩,表演技艺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深受壮族人民喜爱。传统剧目有《莫一大五》、《白马姑娘》、《侬智高》、《十牙》、《张四姐下凡》、《刘二打番鬼》等等。 分北路和南路两大曲牌、表演各有特色的支派。北路壮剧流行于桂西北田林、隆林、西林,桂西凌云、乐业、百色等县市;南路壮剧流行于桂西南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县。壮剧传统剧目有200多个,有壮族民间故事《侬智高》、《宝葫芦》、《卜火》、《百鸟衣》;汉族传说故事《文龙肖尼》、《张四姐》、《孟姜女》、《梁祝》、《薛仁贵》等。1949年后,移植汉族戏曲《十五贯》、《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还新编了一些现实题材剧目。壮剧在春节和歌圩以及其他节日的街上、村中演出,村里有乔迁新居、寿诞婚娶时,也邀请剧团演出助兴。 彩调剧(陈茂祥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