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壮族蚂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壮族蚂节分类:【中国民俗】 从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七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巴马、凤山、天峨、南丹等县的壮族过蚂节。 壮族民间传说,蚂是雷婆的女儿。东林孝敬母亲,他为母亲守灵时,嫌屋外的蛙声吵人,于是烧开水将青蛙烫死。不料蛙声没有后,却发生大旱。后经创世大神 六甲、布洛陀的指点,东林在大年初一请蚂回村过年,并隆重安葬了青蛙后,才风调雨顺。从此传下蚂节。 蚂节的第一个内容是找青蛙,农历正月初一的早上,过蚂节的村寨的男子不分老幼到田野翻石、掏洞,寻找青蛙,先找到者即为雷婆的女婿,称“蚂郎”或“蚂父”。捉到青蛙后鸣地炮七声,这既是报知雷婆,也是报告其余的寻蛙人。别的人听到地炮声后,便聚拢来接青蛙回村:由蚂郎将蚂密封于宝棺(用一节金黄色的老楠竹做成)内,端进花楼(彩色纸轿),在鼓炮声及众人的簇拥护送下,送进蚂亭里。 壮族蚂舞(王梦祥摄) 壮族蚂节青蛙舞(区用诚摄) 其次是孝青蛙。蚂送进蚂亭后,晚上全村男女老少聚集亭中,老人打鼓,青年人持雨帽、簸箕、竹筒跳蚂舞、铜鼓舞,舞罢对唱山歌,为蚂守灵。接着是陪青蛙。白天,孩子们抬着蚂娘花轿,挨村挨户去贺喜,唱贺年蚂歌。主家端来米、硬币、糍粑、肉粽及彩蛋等给青蛙送礼。太阳偏西时,游村结束,蚂郎将熟食品分给孩子们饱吃一顿,剩下的米也分给大家带回家(这些米,俗称百家粮)。 最后是葬青蛙。民间传说,由于蚂尸骨的分发有先有后,因此各地葬蚂的时间也不一,在正月二十五至二月初七之间。葬蚂是整个蚂节的高潮,家家蒸五色糯饭,做豆腐圆,杀鸡鸭,准备丰盛食品。而外村的人闻讯也都纷纷涌来参加。葬蚂的仪式大都在天黑后举行:人们吃了晚饭后,一齐聚集到蚂墓幡竿下,先以素食供祭,然后打开去年葬下的宝棺察看去年葬下的蚂尸骨的颜色,占卜年景。最后由一老人念葬蚂祭词,边念边安葬。下葬蚂后,举行盛大的蚂歌会。 各地的蚂歌会各有不同。东兰县长江乡巴英屯的蚂歌会有蚂公、蚂婆、蚂仔及算命先生、渔翁、卖药郎等的风趣表演,然后是群众自己唱歌娱乐。所唱的歌内容广泛,大部是情歌。 天峨县六排镇云榜村纳鲁屯的蚂歌会有蚂舞及各种游戏杂耍的表演。蚂舞是一种由六七十人至一百多人一起跳的集体舞,分三种,第一种是祭祀舞蹈,有皮鼓舞、蚂出世舞、长板敬蚂、鬼王舞、算命舞、拜寿舞、驱瘟舞等系列舞蹈。第二种是征战武舞,有蚂拳、蚂刀、蚂棍等系列舞蹈。第三种是劳动与日常生活舞蹈,有耙田舞、插秧舞、耘田舞、打鱼捞虾舞、纺纱织布舞、谈情舞、庆丰收舞等系列舞蹈。这些舞蹈大都以半蹲、半脚尖点地、撩腿划弧点步跳、虚步击鼓跳等为基本舞步,采用蟹行状、蛙跳状的姿势,时而磋步侧身跨越,时而跨腿弹跳,按“之”字形路线行进,用打击乐伴奏,豪放、粗犷、热烈、欢快。舞罢,还有娱乐性很强的杂耍和游戏,如扳腰(即摔跤)、马蜂进窝、黄麂过坳、蟒蛇过棚、老虎咬猪、老虎擒羊、大水翻坝、水车车水、小鱼钻洞、搭人山(即叠罗汉)、花山神仙等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