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沈括提出的声乐理论。《梦溪笔谈?乐律》云:“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搓,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宫为商歌之,此‘字中有声’也,善歌者谓之‘内里声’。不善歌者,声无抑扬,谓之‘念曲’,声无含韫,谓之‘叫曲’。”这是一种将字的读音融入乐曲的声乐理论,要求歌唱者因曲制宜,适当改变字的发音声调,使与乐曲弥合无间,抑扬转折间和谐圆美,有累累若贯珠之妙。姜夔在平韵《满江红》序中亦称:“《满江红》旧调用仄韵,多不协律,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歌者将‘心’字融入去声,方谐音律。”此即宋人歌词时的融字法。古人以五音说明字音,其义不一。六朝以来相沿以宫商角徵羽为平上去入声调之名,唐人字母家又以之为喉舌唇齿九音之名。朱熹折衷二说,以为既指发音部位,又指每个发音部位上的四声调名。宋词“融字”之法当指改变声调以就乐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