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声律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声律说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关于诗歌及骈文创作中声调音律的理论,由南朝齐梁时沈约、周?等人所创立,主要包括四声的确立、运用和讲究病犯等内容。 所谓四声,即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汉语字音声调的分别,早已存在。三国时李登,就根据汉字单音节的特点作《声类》,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次以五声配字音。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也提出字音的调配及诗歌的音律节奏美。以后,南朝宋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也说他识别音律和五声:“性别宫商,识清浊。”但直到六朝前,尚无四声之说。黄侃《音略?略例》说:“四声,古无去声,段君所说。今更知古无上声,唯有平入而已。”至南朝齐梁时,如《南史?庾肩吾传》云:“齐永明中,王融、谢眺、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沈约、周?等人才以平、上、去、入四声作为各类声调名称,并把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上。其中南齐周?所著《四声切韵》、梁代沈约所著《四声谱》,都是专门阐述声律理论的著作(已佚)。周?已开始分别字的平、上、去、入四声,沈约则进一步以五声来调配诗的音节。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他指出字音的运用要有高低轻重的分别变化,以造成诗句语音上的节奏感,产生和谐之美。这里,浮声即指平声,切响指上、去、入三声,即后人所说的仄声。他认为,诗句必须前边用平声,后边应以仄声,平声与仄声间隔运用,才能产生和谐的韵律。以后到唐代,以上、去、入为仄,平仄相配,逐渐形成平仄协调的格律,这种格律运用到五言诗和七言诗,就成为律诗,运用到四六文,就成为骈文。这种声律理论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此外,针对诗歌创作中运用四声出现的弊病,沈约等人还进一步总结提出使音韵不和谐的病犯,称作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南史?陆厥传》中说:“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琅?王融,以气类相推毂。妆南周?,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关于病犯,这里只提到四种,实际上,后来人们所说的声病,还包括大韵、小韵、旁钮、正钮,共八种,称为八病。不过八病说究竟是谁所创,向无定论,宋代有人以为是沈约所创,但清纪昀《沈氏四声考》对此存疑。对于八病具体涵义的解释,也很不一致。 声律理论反映了古代文论家对诗歌创作中音韵、声调、节奏等形式美的认识和追求,它的确立对诗歌创作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另一面,声律说也助长了形式主义文风的发展,具有消极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