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夏代历史的基本特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夏代历史的基本特点

分类:【地域文化】

继陶唐氏和有虞氏之后,夏后氏的文化进入了发达期,并于公元前21世纪前后建立了夏朝。人们通常所说的夏朝,实际上并非统一的中央王朝,而是以夏后氏为主体,包括众多独立族邦在内的族邦联盟。

夏朝是在邦国林立的环境中建立的。相传夏禹时有诸侯万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昭公七年》);“当禹之时,天下万国”(《吕氏春秋?用民》)。这些所谓的“诸侯”和“万国”,实际上是大小不等、文明程度不同的家族或宗族城邦,亦即早期城市国家。它们活跃在夏初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万国并立的城邦局面。夏朝的历史是以族邦联盟的形式起步的,而且始终是一个族邦联盟,这种格局贯穿于有夏一代,其间虽有历史变迁,但族邦联盟这一基本特征始终未改。据文献记载分析,夏朝的族邦联盟大致由以下族邦构成:

一是夏后氏族邦。《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由此可知,姒姓的夏后氏之族类至少有12族之多。其中夏后氏为王族,古代后、王同义,夏后即夏王也,夏后氏亦即夏王族,是夏朝的中坚。其余11族为夏后氏之分支,同王室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是夏朝的重要支柱。

二是颛顼部族邦。颛顼部属古夷人的一支,与夏后氏的交往由来已久,两者之间有着传统的联盟关系。颛顼部有许多分支,夏朝建立后,同夏后氏结盟的主要是其中的“祝融八姓”及其族类。祝融为颛顼之后,史有明载:“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据《国语?郑语》记载,祝融八姓分别为己、董、彭、秃、?、曹、斟、芈等姓。其族类有的立国于夏代,为夏后氏之盟邦;有的则立国较晚,延祚于商周。祝融八姓中活跃于夏代的有己姓的昆吾、顾,董姓的糸夷氏、豢龙氏,彭姓的韦国等。史称昆吾为“夏时诸侯伯”(《世本?氏姓篇》),即夏代的诸侯之长,它与韦、顾同为夏后氏的重要盟邦,是夏朝的内部支柱和外围屏障。《诗经?商颂?长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商汤伐桀灭夏,首先拿与夏后氏唇齿相依的韦、顾、昆吾开刀,它们被相继灭掉之后,夏朝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三是其他族邦。夏朝族邦联盟除夏后氏及颛顼部的族邦外,还包括许多各类族邦,其中见于史籍记载的有诸夷、观、薛、葛、岷山、有虞、有缗、有施、有易、有鬲氏、有仍氏、有洛氏等。

《史记?夏本纪》记载的世系,实际上是以夏后氏为主体的夏王国的世系。它说明,在族邦并立的夏代,夏王国居于主导地位,其余众多的族邦则处于从属或次要的位置。夏王国的完整世系,是其“盟主”的地位在数百年间比较巩固、未被别的王国取而代之的反映。夏代之前虽已形成了国家,但任何一个部落王国都没有留下完整而可靠的世系,即使是传说中比较显赫的唐尧、虞舜,其子也都不是以王位继承者的身份出现的。这种现象说明,夏代之前尚未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政治中心,盟主的地位短暂而不巩固,随着部落王国的迅速崛起和衰落而不断转移,反映了早期国家独立性较强、相互之间主从关系不明显的特点。夏代则不然,它已经形成了以夏王国为标志的长期稳定的政治中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