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外气研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外气研究分类:【传统文化】 1979年,由于偶然的原因,有人把气功状态下人体体外的异常定向效应称之为“外气”,为的是把这一效应同练功状态下体内气机活动的已知效应相区别。起初,大多数专家都不赞成这样的叫法,因为仪器测量到的体外异常效应并不能反映气功状态的本质。苦于一时找不到恰当的名词加以表达,久之,约定俗成,“外气”这个词还是叫开了。 气功研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学术领域之广、方法学难度之大,是科学史上空前的。相对而言,气功状态下某些派生的物理效应――即所谓“外气”的测量却容易得多,许多测量仪器都能派上用场。医云:“有诸内必形之外”,如果证实了“外气”的客观存在,那么气功状态下的体内效应的存在也将得到间接证明。尽管“外气”的检测不能揭示气功本质于万一,但它毕竟为人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认识,容易接受。有鉴于此,1979年7月“外气”现场测试实验被选作卫生部中医局组织的全国性的“气功科学实验现场汇报会”的主要内容,希望这些实验能成为社会初步认识气功科学价值的窗口。由于当时实验者的虚心、谨慎,批评者的诚挚中肯,因而实验结论较为实事求是,少有夸张不实之词,故社会反映普遍良好,起到了为气功正名的作用。 随着“气功热”的不断升温,近几年“外气”研究,逐渐演变为企图证明“超能力”存在的手段。应该说,这些实验对扩展视野、启发思路还是有益的。但是,由于这些研究的对象是“万物之灵”的世界上最复杂的物质――人,所研究的问题又是涉及尚难用现有科学手段度量的内容物――精神,因此,实验的不完善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某些实验的粗滥和有意无意的夸张和渲染,因而引起质疑和非议也是意料之中的。 “外气”的名字已经叫了十多年,实际上,直到今天还没有明确的定义。1979年至1981年,中华气功科学研究会的所有文件对“外气”的正式表达方式是:“气功训练有素者在气功状态下的体外超距定向效应”。虽然,这一非正式定义不一定完善,但却避免了许多误会和不必要的争执,它起码反映气功“外气”的三个基本属性:第一,气功训练有素者进入气功状态时有,常态下则没有;第二,超距性,即“外气”具有超越常人正常生理状态时体表的声、光、电、热、磁以及其他未知微信号所能达到的距离。比如1979年前在6米以外测到了某气功训练有素者的“外气”信号,以及近年测到的来自10米以外的“外气”信号,就属此列。第三,定向性,“外气”的方向同功者的意念运用有关。意念方向以外的地方哪怕近在咫尺,信号都很小。例如,近年同济医科大学的研究表明:某些气功训练有素者可以使2米以外的葡萄糖氧化酶(GOD)的活性提高将近4倍,但对意念方向以外紧靠身体左右和背后的GOD活性却几乎没有影响。 如果以上述定义去探讨“外气”存在的客观性的话,那么“外气”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1979年,顾涵森女士曾以铌锂酸铅探头测到了气功训练有素者的超距定向体外效应,并重复了900多次。如果说1979年的实验尚属孤立项目的零敲碎打,所下结论(她认为她所测到的外气是“带电粒子流”)证据不足的话,那么在90年代初,同济医科大学70多位训练有素的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者在16个课题上同时展开的气功系列实验(其中主要为“外气”实验)水平更高、实验设计也更加严密。虽然,这些研究还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其主要成就足以令人赏心悦日。在任恕教授的主持下,巧妙地融合了先进固相酶技术、化学发光技术、光纤光电子技术,成功地证明了气功训练有素者的“外气”,在2米以外、10米以内可对GOD产生明显的定向影响。实验重复了500余次,测定相对偏差不超过5%。对酶动力学而言,这样的再现性也是少有的优秀成绩。 “外气”客观存在无可置疑,但并不等于“外气”的本质已经搞清楚。现象是一回事本质又是另一回事。证实前者固然不易但认识后者却要十倍地困难。一旦“外气”本质彻底揭秘之日,就是人的生命最大奥秘――精神与物质的微妙关系大白于天下之时。 人体超常现象的研究并非自今日始,粗略计算也已有百年之久,争论也延续了同样长的时间,既然,科学尚未发达到足以彻底揭开“精神”奥秘的水平,那么争论还将会再延续下去。许多昨日不可思议的事情,通过学术争鸣今天认识了;许多今日尚不理解的东西,通过学术争鸣也许明天就会大彻大悟。人类科技发展史就是这么写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