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多民族的大家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多民族的大家庭分类:【中国民俗】 广西各民族有其悠久的发展史。 壮族,“柳江人”为其远祖,先秦时期其先民称西瓯、骆越、瓯骆。秦始皇派尉屠睢率50万大军征岭南。西瓯君译吁宋率部在越城岭、都庞岭一带依托山林伺机攻击,双方主帅尉屠睢、译吁宋先后阵亡。又派史禄在广西兴安开灵渠(沟通湘江、漓江的运河),以运输粮草,大军进入岭南。汉代称乌浒,有猎首、鼻饮、凿齿、住干栏、好击铜鼓等民俗。三国南北朝至唐宋,称僚、俚、俚僚,有文身、鼻饮、凿牙饰齿、长弓毒箭、住干栏、好击铜鼓、行岩洞葬、悬棺葬等民俗。南宋始有僮(读音“壮”zhuàng)之称。明代有?之称。壮族自称“布壮”、“布越”、“布土”、“布侬”、“布傣”、“布曼”、“布僚”、“布陇”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壮族先民一部分融合进汉族,一部分发展为僮族,各种族称渐渐形成“僮族”这一共称。1965年周恩来总理提议,僮族人民赞同,改“僮族”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大方言。壮族与汉族文化交流密切,壮语中有历代汉语音译词。不少壮人通汉语,识汉文。民间师公、歌手用汉字造字方法创“方块壮字”(又称“土俗字”、“古壮文”),记录壮语音以写巫经、歌本。20世纪50年代,创制拉丁字母的拼音壮文。壮族有本民族的传统民俗,也有吸收汉俗而壮化了的民俗事象。 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西部的南宁、百色、柳州、河池四地区和南宁、柳州二市;东部诸地市也有分布。汉族主要分布于广西东部的七个地级市:梧州、玉林、贵港、北海、钦州、防城港、桂林和贺州地区。壮族、汉族和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族和睦共处。 汉族,为历代从中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迁入广西境内。第一次大批入境是秦始皇派50万大军挺进岭南,其中一路从兴安越城岭直下桂林,一路从湖南江华萌渚岭进贺州,南征大军留戍岭南。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清圣祖等时期,政府进行统一祖国的战争,均有大批将士南下,入籍广西。有的汉族还融入少数民族,有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广西汉族通行普通话,还有六大方言:西南官话(桂柳方言)、粤方言(又称“白话”)、客家话、平话、湘方言、闽南方言。广西汉族民俗像汉语方言一样多彩。原住地的汉族民俗传到广西后,由于岭南地域、气候、物产、生产方式和民族文化交流等因素而变异。汉族的少数民族化,少数民族的汉化,使双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民俗事象异彩纷呈。 瑶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蚩尤九黎部族。其古史发展轨迹是九黎→三苗→荆蛮→长沙武陵蛮与五溪蛮→莫徭→瑶。在各个历史年代从湖南、贵州迁入广西,大分散,小集中,分布于60多个县的山区,其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苗语支和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瑶族与汉、壮、苗、侗等族文化交流密切,为了物资交流,能运用邻近圩镇通用的汉、壮、苗、侗等族多种语言。巫师、歌手运用汉字记录瑶语音,写下《过山榜》、《盘王书》以及其他巫经、歌本。瑶族支系多,分布地域广,其民俗同中有异,多姿多彩。 苗族,其历史可追溯到蚩尤九黎部族,川黔滇边的苗族、湘黔边的一部分苗族,民间传说蚩尤是他们的祖先。蚩尤九黎部族远古时代居于海河流域、黄河中下游,与北京人、山顶洞人有渊源关系。蚩尤九黎部族的一部分和原居黄河上游的黄帝、炎帝部族融合为华夏部族而发展为汉族,另一部分南迁而发展为三苗→荆蛮→长沙武陵蛮、五溪蛮→苗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有一部分苗族先民融化到汉族和别的民族里,也不断地有别的民族融化到苗族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湖南、贵州、云南等地迁入广西,最近的一次迁入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湘、黔、川边区苗民大起义(史称“乾嘉苗民起义”)失败后,一支苗族由黔东铜仁地区长途跋涉进入广西之南丹县安家。目前,广西苗族主要分布于融水、三江、龙胜、资源、罗城、环江、南丹、西林、田林、乐业、那坡等县。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有东部(湘、黔、川边)、中部(黔东南)、西部(川、黔、滇边)三大方言。南丹县的苗族一部分操东部方言,一部分操中部方言;融水及桂东北的苗族操中部方言;隆林及桂西北的苗族操西部方言;三江有一支“草苗”操侗语南部方言。20世纪50年代制拉丁字母的拼音苗文,有三种方言三套文字方案。通汉语西南官话。不同地域、不同方言的苗族民俗,同中有异,呈多样性。 侗族,由先秦的骆越、魏晋南北朝的“僚”、南宋的“仡伶”和“仡 ”发展而来。明代称“峒人”、“洞蛮”,清代称“洞苗”、“黑衣苗”。分布于三江、龙胜、融水、融安、罗城一带。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有南、北两大方言,20世纪50年代制拉丁字母的拼音侗文。广西侗族讲南部方言,通汉语西南官话,民间歌手用汉字记侗语音,抄写歌本。 仫佬族,由骆越→“僚”→“伶”发展而来。明、清文献记载有“?佬苗”、“穆佬”、“木老”、“木佬”、“姆佬”、“伶”、“伶僚”、“天河僚”、“宜山伶”等。分布于罗城、宜州(宜山)、环江、忻城、都安、大化、东兰、巴马、凤山、河池、南丹、融安、融水、柳城、柳江一带。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普遍通汉语西南官话和“土拐话”方言,通壮语,民间歌手今大都用汉语“土拐话”(属于平话方言)唱民歌。 毛南族,由骆越发展而来。宋、元以来典籍记录有“茅滩”、“茆难”、“茆滩”、“毛难”、“冒南”、“毛南”。分布于环江、河池、南丹、东兰、都安、巴马等县。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民间师公、歌手用汉字的构字方法造“土俗字”,记录毛南语音和壮语音。通汉文和汉语西南官话,通壮语。民间歌手今大都用壮语唱民歌;民间师公兼用毛南语、汉语德胜方言(属平话)和壮语作法事。 京族,由骆越发展而来,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及其后陆续从越南?山等地迁来中国。分布于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巫头、山心、?尾半岛及其邻近村镇。从事近海渔业,兼营农业。京语的语系未定,有不少古汉语音译词,通汉语粤方言,通用汉文,民间歌手唱京语民歌和粤方言民歌。 水族,由骆越发展而来。散居于南丹、环江、河池、融水、宜州等市县。清代典籍称贵州水族为“水家苗”,民间传说古代从广西邕江流域迁贵州。南丹、环江、河池、融水的水族民间传说由贵州迁广西;宜州市水族民间传说从广东迁广西。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通汉语西南官话,也通邻近民族的壮语或苗语。今歌手多唱汉语民歌。 彝族、仡佬、回族迁入广西已久,成为广西世居民族之一。广西可谓民族大家庭,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生活、语言互相影响,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