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多能鄙事与儒者的由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多能鄙事与儒者的由来分类:【地域文化】 (一)吾少而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说:“吾少而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由于少时贫贱,自谋生计,必然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成年以后,虽然很有知识了,为了生活,也还必须做些小事。20岁时,孔子作过委吏,看管仓库,算算帐目;21岁又作乘田,管理牛羊畜牧。故《孟子?万章下》说:“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说明孔子对这些小官当得很认真,很有成绩。当会计,帐目正确;当乘田,牛羊茁壮成长。22岁,孔子设教于闾里,招徒授业,开始了创办私学的活动。结婚以后,为了谋生,还常担任丧祝――一种以相礼为职业的民间术士,当时也称为“儒”者。孔子学说称儒学与此有关。古代重礼,冠、婚、丧、祭等仪式复杂,仅丧礼一项,就有丧仪程序50余道,而且规定严格,必须具有很熟练的葬仪知识,才能从事丧祝职业。孔子对各种礼仪都很熟悉。他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丧事不敢不勉”,大概就是他的职业习惯。 由于相礼者,要着礼帽礼服。其服称“襦”。“襦,短衣也。”(《说文》)襦与儒同音而假,“儒”字也有短意,于是人们便把穿襦衣的相礼者称为“儒”了。孔子终生从事相礼,开始是为了谋生,后来则是出于对礼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和对礼仪的重视,反过来,这种职业也更加深了他对礼的推崇。 (二)仕途失意与发愤图强
孔子生在“尊尊而亲亲”的鲁国,尽管德行学问很高,能力很强,但得不到重用。直至50岁以后,任鲁国上卿的季桓子,因被专权的家臣阳虎挟制,受害极大,在阳虎之乱中,几乎丢了性命,于是亟需一个有德有能的人辅助,这样孔子才被启用。初任中都宰,次年升为小司空(国家最高工程事务长官的副职),不久晋升为司寇――国家最高司法长官。在任职期间,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和无私无畏的精神。特别是在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上表现尤为突出。当时孔子任鲁司寇,因他精通礼仪,以礼相(司仪,总指挥)身份随定公赴会。会上齐大夫?弥欺孔子不懂军事,唆使齐景公欲以武力劫持鲁定公。但孔子早有准备。当齐人以献舞乐助兴为名,驱使一批莱人持刀、矛、剑、戟登场之时,孔子历阶而上,责斥齐景公无礼,使齐景公哑口无言,自知礼亏,连忙斥退莱人。这不仅保护了鲁侯的安全,还使齐国设享礼款待了鲁侯,并答应归还侵占的鲁国汶阳之田,外交上取得一次重大胜利。这次胜利,不仅充分显示了孔子坚毅、无畏、勇敢、机智的品格和政治才能,而且也提高了他的声望。不久,季桓子(鲁国执政)便委托他代理或协助自己处理国政,也就是司马迁说的“摄相事”(《史记?孔子世家》)。 但是,由于鲁国政治的腐败,孔子的主张得不到采纳和执行。孔子?三都计划失败之后,就失去了季氏信任,自己也有些失望。为了满足淫乐生活,鲁侯又接受了齐国送来的女乐,整日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孔子见自己的努力等于白费,于是决定离开鲁国,到卫国去。临行唱了一支歌,以抒发自己郁闷之情: 彼妇之口,那女人的口, 可以出走; 可以把人逼走; 彼妇之谒,那女人的话, 可以死败。可以亡国败家。 盖优哉游哉,我只好宽心去远游, 维以卒岁。快乐地去打发时光了。 鲁国的统治者听了,似有惋惜,但不挽留。于是孔子开始了他下半生14年的周游生活,也因此而发愤,终于成就了他的思想文化的不朽建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