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佛石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佛石刻

分类:【地域文化】

大佛造像只是石刻的一个部分,但由于造像的巨大,往往又是孤立于某个偏远山崖之边,格外引人注目,从而使人们产生众多的猜测和议论。所以,大佛成为较为独特的石刻艺术。巴蜀地区的大佛石刻,无论是从数量上讲,还是从规模上讲,都堪称全国之最。乐山大佛全高71米,是世界第一大佛。10米以上的大佛巴蜀地区就有近20尊。荣县、资阳,都能看到大佛石刻。

最著名的乐山大佛,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由僧人海通发起开凿,海通法师死后,西川节度使韦皋又续凿了19年,于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完工,花费了90年的时间。据碑文记载,当地正处于青衣江、大渡河、岷江交汇处,水流湍急,常有航船在这里被急流卷翻。修建大佛就是为了保佑行船,使航船避开急流,平稳通过交汇处。据说,自大佛开凿以来,三江交汇处的翻船事件大为减少。但也有人认为,大佛是为了测量水位。因为乐山是长江流域中第一个三江汇合处,水位情况对于下游的洪水预报有重要作用。民间传说“大佛洗脚,成都被淹”,下游的洪水泛滥就更不待说。每当洪水逼近大佛脚时,则巴蜀洪水泛滥已是十分明显的事实了。更何况大佛旁边的乌尤寺就是建在古离堆之上。据说,这是李冰治理江水时挖出的离堆。大佛作为水文标志也是很有可能。近年又发现,大佛所在处与离堆一起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睡佛。从远处眺望,大佛正仰卧江边,而乐山大佛正好处于睡佛的心脏之处。于是又有人认为,大佛是体现“佛在我心中”的教义而开凿的。无论人们怎样猜测建造的原因,都只能表现大佛在文化结构中的某种地位,而不是实际的情况。从历史的角度看,大佛的建造都是唐宋时期,石刻艺术建造高潮中的作品。它们和其它石刻群构成了完整的巴蜀石刻艺术。

荣县大佛是巴蜀地区第二大佛,所以人们又称为“荣县二佛”。荣县大佛开凿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于元钓七年(1092年)完工,共花费了8年的时间。荣县大佛高36.67米。在山崖上凿有拱形洞遮盖住大佛顶部,脚下又盖有楼阁护挡,在远处只能见到大佛的面部,其他部分则被寺庙掩盖,保护较好。荣县大佛处于县城外东南郊的小山边,依山凿成,周围并无其它石刻造像。开凿于唐代的资阳大佛,高达21.4米,同样是依山开凿出的孤零零的佛像。

这些大佛都是坐佛,带有端庄、神秘的神态,是供人膜拜的石刻造像。因而在造型、风格上都十分相近,尽管分别开凿于唐宋两代,却没有显著的差别,这也引起人们的猜想。 另一类则是睡佛,它们反映了释迦牟尼

?时的情景,因而不同于坐佛。

最早开凿的大睡佛是安岳卧佛,全长23米,是全身卧佛,从头到脚全部刻出。在卧佛的上方还刻有诸神造像,表现了释迦牟尼的弟子在为其送终的情景。另一座卧佛是大足卧佛,这是巴蜀地区最大的卧佛。全长31米。为了突出佛祖的巨大,艺术家采取了两个独特手法。其一,是在31米的卧佛造像中,只刻出了佛祖的上半身,下半身则隐失于山崖之中,任人们去想象佛祖的巨大。其二,佛祖前的诸神造像也都是直立的半身造像,从而突出佛祖的巨大,同时也暗示诸神下跪,以示对佛祖的敬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半身诸神造像是在开凿卧佛时,剥去外部风化层,在石笋上雕刻而成,与整个山崖联成一体。这体现了宋代总体设计的完整性,也反映了宋代石刻艺术水平的高超,比唐代石刻有了较大的发展。

巴蜀石刻虽然比中原地区的兴起较迟,繁荣时期也只有400年左右,但是,却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