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司马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司马

分类:【传统文化】

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罢太尉,置大司马,冠以将军之号,无官属。霍光曾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职辅佐昭帝和宣帝,掌全国政务,实权大于丞相。宣帝地节三年(前67),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官属。成帝绥和元年(前8),大司马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号。哀帝建平二年(前5)复去大司马官属。元寿二年(前1),大司马复置官属,与大司徒、大司空共掌政务。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改名太尉,仍与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为名义上宰相之一。末年又别置大司马。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南北朝或置或废。南朝齐、陈时仅为赠官;北魏、北齐与大将军为二大,位居三师之下、三公之上;北周谓之大司马卿。隋代后废。明、清用作兵部尚书别称。见“司马”。大司空、大司徒,分别见“司空”、“司徒”。

古代官名。金文所见司马甚多,却无大司马之名。后盖因司马众多,以位重隆贵者为大。《周礼?夏官?序官》载:“政官之属,大司马卿一人。”又据《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春秋时,楚、宋等国有大司马之设,尝见于《左传?襄公三十年》和《僖公二十二年》。另据《战国策?楚策二》:“(楚王)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西汉时,武帝以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加大司马之号,以示尊宠。凡加官大司马者,多为皇帝外戚,宠幸皇帝左右,是为内朝官员。又据《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正月:“乙丑,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昭帝时,每用外戚、内臣辅佐少主,皆加“大司马”、“大将军”衔以领录尚书事。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建三公官,以大司马代太尉,位列三公之首位。东汉时期,光武初因前制,设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三公,后因臣谏加“大”字于古制不合,遂于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国时期,魏、蜀、吴均设上公,其中大司马以领兵马征战、屯兵御敌为职掌。魏、蜀之大司马还多有主辅国政者。两晋设八公,内有大司马之置,多以世家大族任之,桓温即任此职。十六国、南北朝各国大都设有大司马之职,为上公官之一。北周仿《周官》制度,设夏官大司马,为六官之一。隋、唐以降,鲜见大司马之职官,明、清多以大司马别称兵部尚书。

官名。《周礼?夏官》中记有大司马之官职,主要职掌武事。春秋、战国沿置,掌管军政与财赋。秦及汉初设太尉。汉武帝元狩四年 (前119) 废太尉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没有印绶和官属。宣帝时授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职辅佐皇帝,兼录尚书事,实际在朝内掌握全部政务。丞相只是具名例行公事。成帝绥和元年 (前8) 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哀帝时废丞相之名,改为大司徒。而大司马仍位居其上。大司马与大司徒、大司空成为共同负责之政务长官,并称三公。至东汉大司马复改为太尉,仍与司徒、司空总称三公。“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自此则大司马与太尉始并置矣” (《通典》 卷20《职官二》) 魏晋以后,有时也设大司马,多半授予权势特重之大臣,以大司马大将军为 “二大” 明、清时则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侍郎称少司马

官名。《周礼?夏官》谓掌管邦政。春秋时齐国设置,主军政。《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史记?司马穰苴列传》:齐景公“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索隐》:“穰苴,名,田氏之族,为大司马,故曰司马穰苴。”《正义》:“田穰苴为司马官,主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