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学分类:【文化精萃】 儒家的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说曾子作,但与《大戴礼记》中《曾子立事》等篇不类。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主要内容是阐述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三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条目,并把它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准则。从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推到诚意、正心、修身的道德论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中,修身是这一体系的核心。从天子到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一己做起,推己及人,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宋代程颢、程颐特别重视此书,将其从《礼记》中抽取出来,加以改编,使之独立成书。朱熹在此基础上,分为“经”“传”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宋代以后该书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同时也是理学家讲论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 ①古代最高一级学校。《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文献通考》卷40引《礼书》说:“四代之学,虞则上庠、下庠、夏则东序、西序、商则右学、左学,周则东胶、虞庠,而周则又有辟雍、成均、瞽宗之名。则上庠、东序、右学、东胶,大学也,故国老于之养焉;下庠、西序、左学、虞庠,小学也,故庶老于之养焉。”汉代以后之太学及晋代以后之国子学,皆为大学。参见“太学”、“国子学”。②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之一篇,宋人从《礼记》中抽出,朱熹为之章句,孝宗淳熙(1174―1189)间,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先秦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主要搜集了我国从战国到汉初学者士大夫直接或间接讨论礼的文章,也有的文章讨论先秦时期的教育问题。据记载,《礼记》是由汉初儒家学者戴德、戴圣叔侄俩传记下来的。其中由戴德传记的八十五篇称“大戴礼”,由戴圣传记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大戴礼”的篇章后来多已散佚,通常所说的《礼记》一般是指小戴礼。 《大学》是儒者们专门探讨教育问题的,涉及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进行教育的程序,特别是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问题。在《大学》中提出的有关教育的“三个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成为后世儒者秉承孔孟先师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因为这“三个纲领”和“八个条目”是以儒家“修己治人”的理论体系为依据的,即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己立而后立人”,“己达而后达人”等等。《大学》要达到的目的是“止于至善”,而至善的内容则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官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至于“八条目”,前五条属于“修己”,后三条则指出了治人的道路。它即是修己治人之道的全过程,也是学习的顺序。所谓“格物”,按朱熹的解释是,“即物而穷其理之义”。即通过对事物的研究来认识它的规律,达到“致知”的程度。这两步是属于知识教育,它是此后六个步骤的基础。其他的六个条目都是以培养道德情感为主线的,说明了儒家很重视感情方面的教育。如对于诚意的教育,《大学》要求学生做到不“自欺”,要能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在其修身方法上,《大学》特别强调要“慎独”,即在个人独处,无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能自觉地遵守道德原则,做到一心向善。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大学》根据孔子忠恕的思想,提出应实施“藉矩之道”,努力调节阶级矛盾,以使政权得到巩固。此外,《大学》还根据儒家施“仁政”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政”,重视人民的力量,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圣训。到宋代时《大学》和《论语》、《孟子》和《中庸》一起,合编成《四书》,成为儒者学习的必读教材。 《大学》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宋代朱熹认为其中“经”为曾参所记孔子言论。“传”为曾参门人所记曾参言论,当代有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者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出于战国时期儒家之手。宋儒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初学入德之门”,影响极大。“大学”,即大学问之意。《大学》论及的内容较广泛,对国家政治纲领、伦理道德和唯心主义天命思想等都有涉及。其主旨是论说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理家的关系。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要领原则,在于修明天赋之德,管理好臣民,行为达到至善。被称为“三纲领”。还提出了实现天下大治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领悟事物的道理,获得知识,意念真诚,内心端正,修养好自身,管好家族,治理好国家。“八条目”间的关系是:“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其中最根本的步骤是“修身”,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些思想表现出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对协调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有其合理因素。《大学》还提出,“修身”必须用心专一,认为“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味”。并且提倡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慎独”:“君子必慎其独”。“慎独”被后世视为修身的自律格言。《大学》所提出的“格物”方法,因解说不详,后学对此理解不一,众说纷纭。“致知”“格物”成为宋明时代程、朱一派与陆、王一派论争之点。《大学》由于偏重自我的内心修养,轻视社会实践,也带有唯心主义的消极因素。 ①古代15岁以上的“大人”教育阶段。朱熹说:“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经筵讲义》)由此推知“大人”之学即是大学,其任务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关于大学的办学目的,《礼记?大学》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对此解释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时大学与“小子之学”――“小学”相对应,是“学其小子所学之事之所以”,是学“发明此事之理”(《语类》卷7)。可见大学与小学有衔接关系。②现代教育体制中高等学校之统称。 《礼记》篇名。儒家经典之一。其《经》一章。《传》十章。程子言:“《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言:其《经》,“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四书章句集注》)其主题,则“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同上)其八大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宋代朱熹把《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附以“章句、集注”之后,其影响日增,成为宋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之政治、伦理及哲学思想之基本纲领,为仕途必修之课。 儒家经典之一。《礼记》49篇中的一篇。其作者说法不一,一说是孔子弟子曾子所作,一说是思孟学派乐正克所作。《大学》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教育著作。从目的到程序,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是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总结,也是我国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有关道德教育的重要文献。《大学》中的主要内容为“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教育的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指发扬光大人先天固有的善性;“在亲民”,朱熹改为“新民”,指推己及人,使人去掉“旧染之行”;“止于至善”,是指达到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些是《大学》中提出的封建社会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大学》中还讲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反复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格物,朱熹注:“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两人的注解都有要获取知识就必须多接触事物的意思。“诚意”、“正心”的意思是与“格物”、“致知”相联系的。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然后心正。”讲的是只有认识和了解事物,才能树立起坚定的道德信念。“修身”是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地步,这样的人,才能“治国”,“齐家”,“平天下”。“修身”是《大学》中对人培养所要求的最高目的。《大学》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人,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同《中庸》一样,在封建社会影响很大。宋元以后,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成为官定的基本教科书,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