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屋顶的文化原型及其成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屋顶的文化原型及其成因

分类:【传统文化】

凡宫室,一般都需有屋顶。建筑之始,无论巢居、穴居,为挡风、避雨、防晒,其上部总须有一个类似于后代屋顶那样的东西。巢居之上部略加整理,加工的树冠,穴居之洞穴的上部土层,都可以看作屋顶的雏型。当人类从巢居与穴居中走出,来到平地建造房舍时,无论其庐舍怎样原始、朴素而简陋,在其庐舍之上部,以茅草、树枝之类编扎顶盖,一般是不可缺少的。《易经》云:“上栋下宇,以辟 (避)风雨。”屋柱 (栋) 向上植立,以撑持一个人字形两檐下垂的屋顶,这是中国建筑的基本要素。这里所谓 “宇”,即屋顶也。

最原始的中国式屋顶,其侧面一般为人字形。后世之大屋顶的一些基本形制,常由“人字形”发展而来。大屋顶之反宇飞檐造型,是在科学技术与艺术美学上中国大屋顶形制成熟的表现,并非是屋顶的原始面貌。最原始屋顶的文化品格是“老实”而淳朴的,它专注于实用。所谓反宇飞檐的上古浪漫情调与原始诗化智慧,则是在满足屋顶实用功能基础上后人的美的创造。

中国建筑大屋顶文化的形成,是中国文化自我酝酿、发展的产物。长期以来,一些中外学者对这一学术问题多有探讨,种种关于屋顶反翘之曲线的成因说,可以为这一建筑文化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颇为丰富的思想材料。

其一,自然崇拜说。

西方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建筑大屋顶之“反宇”的形成,是受到了山岳崇拜文化观念的影响,认为山峰之高耸必然激发了中华原始初民的文化灵感,故以屋脊耸起之造型模仿山岳之崇高也。关于这一见解,至今为止我们只能说,此乃一家之言,是否言之成理,因为缺乏考古与史料记载的有力证明而毋宁将其看作是一种富于灵感、想象的猜测。中华原始初民对山岳的崇拜起源很早,并且确也对中国建筑文化,比如先秦、秦汉之灵台(高台)建筑的建造深有影响(后详),然而,这种山岳崇拜文化观念是否与中国大屋顶具有必然的联系,尚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并且,因为山峰之形状与中国大屋顶之耸起,在造型上颇有一致之处,故推想中国大屋顶的建造,在观念上是对山形的模拟。即使这一推想有理,这种山岳崇拜说,依然不能说明中国建筑大屋顶何以至此。

这一自然崇拜说中的另一见解,是日本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所例举的所谓“喜马拉雅杉形”崇拜,认为这种杉树“其枝垂下”,成了中国大屋顶两翼下垂的一个自然模型。关于这一观点,正如李允闫《华夏意匠》一书所言,“这不过是哥特式建筑是受到欧洲森林的形貌影响的说法同一方式的推论而已”。

其二,天幕 (帐幕) 发展说。

西人研究中国文化,有的学者曾持“欧洲中心”说,谓中国文化包括建筑文化“西来”之观念。在他们看来,中国大屋顶,是西方经中亚细亚或塞北游牧部落原始天幕(帐幕)的模仿、改制,认为原始游牧部落原先住在帐幕之中,来到中原定居,于是就将帐幕改为大屋顶。这一观点,在理论上必然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即原始游牧部落天幕(帐幕)之发明,较中国建筑大屋顶的诞生为早。这一观点至今没有获考古实物的有力支持。据考古与史料记载,中国建筑大屋顶形制早在春秋、战国就已成熟。可以这样说,所谓“天幕”发展说,小看了中原地区华夏初民的文化创造力。

其三,实用说。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指出,“不论我们对帐幕学说(tent-theory)的想法是怎样,在中国向上的翘起的檐口显然是有其尽量容纳冬阳和减少夏日的实用上的效果的。它可以减低屋面的高度而保持上部有陡峭的坡度及檐口部分有宽阔的跨距:由此而减少横向的风压。因为柱子只是简单地安置在石头的柱础上而不是一般地插入于地面下,这种性质对于防止它们移动是十分重要的。向下弯曲的屋面另外一种实用上的效果就是可以将雨雪排出檐外离开台基而至院子之中。” (同前,第221页)对这一见解,我们也许可以说,首先从实用角度考虑大屋顶之反宇飞檐的诞生,不能不是 一个颇为值得参考的思路。原始初民建造这样的屋顶,在当时经济、材料、技术条件十分原始、简陋的情况下,首先抛弃适于居住之实用追求而一心专注于“华而不实”的精神效果,看来是难以设想的。

其四,技术结构说。

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 一书指出,“中国屋面之所以有凹曲线,主要是因为立柱多,不同高的柱头彼此不能划成一直线,所以宁愿逐渐加举做成凹曲线,以免屋面有高低不平之处,久而久之,我们对于凹曲线反而为美。”这一见解,是从技术结构着眼的,值得参考。中国建筑文化之物质之根是土木材料。这种材料之特性决定了建筑开间不能过大,否则,由于负重而必使梁柱变形,为避免变形就须增加立柱数量。立柱过繁,其高度又不易处于同一平面,所以索性以主脊为最高,成两坡或四坡顶等,并使檐口、檐反翘。这一推理,在逻辑上似亦可通。

其五,美观说。

认为所以呈反宇飞檐式,其心理根源是追求美观。日本伊东忠太就持这一观点。国内有的学者也如是说。他们总的看法,是以为中国人更喜欢建筑曲线美之故。笔者以为,反宇飞檐确实很美,尤其在南方,一些建筑屋顶的反翘和屋角飞动的幅度更大,其美可羡。(图三) 而且,总体上,中华民族作为东方民族的代表之 一,确是更钟情于优美的,而优美则往往与曲线相联系,所以对反宇飞檐在审美上确实颇为推重。但是,看来难以将反宇飞檐之成因,仅仅归之于审美。应当说,这种屋顶形制之起源,具有复杂而深刻的文化根源,看来与人类的实用、崇拜、认知、审美均有关系,而不能仅从某一方面去看。而且,其中追求实用这一点,无疑是基本的。从实用这一基本点出发,由于土木这种特殊建筑材料的性能与局限,决定了大屋顶种种技术、结构的形成,由此造成其独特的审美风貌。

图三 南方嫩怩发怩屋角

大屋顶之所以在中国而不是在世界其它民族建筑中诞生,首先是由中国建筑一般所运用的“土木”这种特殊材料决定的。土木可塑性强,但易被损蚀。所以大屋顶笼盖屋身,出挑深远,对屋身之墙体,门扉之类以及夯土台基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功效在于防止风雨、日照等自然力量对屋顶之下部分的侵害。当然,这不等于说中华古人此时没有审美上的敏感需求,在大屋顶的实用功能基本实现之后,又深感这种人字形两“翼”下垂的大屋顶在观感上显得过于沉重。于是设法让它“飞”动起来,随着斗?等建筑木构件的发明与运用,使檐及檐角起翘、垂脊亦呈反翘之弧线。(图四)这在实用上,是加强了檐部下方及室内的采光,在审美上,则减少了檐部下方的阴影,反宇飞檐造成了大屋顶乃至整座建筑的优美曲线与欢愉情调。

图四 北京团城承光殿翼角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