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慈恩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慈恩寺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唯识宗的祖庭。位于今西安市古城东南4公里处的雁塔村。《唐会要》卷四十八《寺》条载:“慈恩寺,晋昌坊,隋无漏废寺。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二月二十四日,高宗在春宫为文德皇后(即李世民之皇后长孙氏)立为寺,故以慈恩为名。”为保存玄奘留学印度回国时带回的大量佛经,于永徽三年(652)又在寺的西院,仿当时西域的建筑形式,建砖表土心的五层方塔,以安置经卷。塔初建时名为“慈恩寺塔”,后称“大雁塔”。“雁塔”之名,取佛教“埋雁建塔”、“菩萨随机诱导”的故事;“大”是为了与后建的荐福寺小雁塔相区别。后塔身渐毁,改建为7层。唐时进士及第后多在大雁塔留名,人称“雁塔留名”。寺南望终南山,北对唐大明宫含元殿,靠曲江,临杏园,“重楼复殿,云阁洞房,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水竹森邃,为京都之最”(《慈恩传》)。其“翻经院”为玄奘译经之处。后窥基也住慈恩寺,著疏释义,弘扬乃师唯识之说,遂使慈恩寺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的高等学府,堪与印度最高佛教学府“那烂陀寺”媲美。唐末五代,几经战火破坏,“寺院废毁殆尽,惟一塔俨然”。明代成化二年(1466)始大修改建。现存寺院布局与建筑物,基本上保持了这次重修后的规模。1931年,太虚大师曾在慈恩寺讲经,并创设慈恩宗学院,为佛教唯识学说的研究培养了一代人材。解放后,多次整修。慈恩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佛教文化资料与文物,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