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殓

分类:【中国民俗】

将遗体放入棺材,谓之“大殓”,又称“入殓”。通常在死后第三天举行大殓礼,有的地方则视季节而定。大殓前,要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等,各地风俗不一。在闽南普遍流行辞生习俗,民国《厦门志》卷20称:“为死者更衣毕,即具肴致祭,曰辞生。”即入殓前要设供案,上供12碗菜肴,由道士逐碗敬献给死者,口念各种吉词。在闽东,祭品由出嫁女备办,主要有猪头、鸡鸭、肉燕、墨鱼等,或7碗,或9碗,只能是单数,由丧眷先祭拜,继而由亲友轮流祭拜。在福州等地,入殓前在后厅放一张太师椅,先请一位妻儿满堂、晚年幸福的好命人端坐片刻,然后再抬遗体于太师椅坐一会儿,俗谓“坐案”。此后再象征性地给死者喂面,并将煮熟的鸡蛋封在嘴上,包扎起来。不少地方在入殓前还要做醮超度。闽北各地民间要根据死者年庚及断气时间测算,决定入殓的吉时和避冲事项。入殓时,由男儿抱头,女儿抱脚,抬尸入棺。入殓后,将死者用过的草席、床垫等遗物置路口焚化。

大殓前,不少地方有放手尾钱习俗。上引《厦门志》载:“以银钱由死者袖中放出,承之以斗,曰放手尾钱,示遗财给子孙也。”主事在放手尾钱财时,口中念吉词云:“米斗响,有钱千万来买田;放手尾,子孙得家产。”或念道:“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孝眷视手尾钱为珍重,出殡时手上系以手尾钱(孝男用白带,孝女用青带)送葬。

入殓时,棺材内一般要放些草木灰或冥银、碎纸、木炭之类能吸水的东西,再铺上草席或被单。闽南一带有乞火灰和放七星板之俗。“乞火灰”即向左邻右舍乞讨木灰。“七星板”是一块长约1米,宽约0.2米的薄板,上面雕有北斗七星,七星上镶嵌银元或铜板,俗谓“安古铜,代代子孙中状元”,“安七星,子孙富贵千万年”。旧时富裕人家在棺底必放七星板。闽南民间在纳棺前还有收乌(又称“收祸”)习俗,即由道士手持桃枝,蘸着“法水”遍洒室内外,同时撒盐米,用菜刀砍门槛,俗谓此举可祓除不祥,确保全家平安。

移尸入棺仍由长子抱头部,次子、女婿依次抱腰部、脚部轻轻放入,个别地方用麻绳套尸体放入棺内。移尸入棺时,须用雨伞之类的雨具遮盖遗体头部,俗谓若死者见到天日,日后会闹鬼。遗体在棺内的位置也有定规,俗云:“男顶天,女立地。”即男尸的头部要顶着棺材上端,而女尸的脚部要顶着棺材下端。放好遗体后,盖上水被,以白布盖住面部。棺内往往放有一些随葬品,如手帕、扇子、头梳、玉器、纸钱、纸糊的金童玉女以及死者生前喜爱的小物品等,闽南民间俗称“寿内”。旧时闽西等地的随葬品放有炒熟的稻谷、麦子、豆子、缺口的陶盆陶罐和砍成小截小截的筷子等物。

闽南各地盖棺前要举行割阄礼,即用麻缕或白纱线的一端系在死者手上,另一端则由孝眷和亲朋好友各执一段,然后主事者口中念念有词:“生者犹生,死者自去。生死殊途,从此割断。”同时将麻缕或白线一节节地割掉,每人再将手中的那段麻缕或白纱线用纸钱包裹后焚化,俗信这样就可以与亡魂断绝来往,免受惊扰。如果夫妻中一人先去世,另一人拟再娶或再嫁,须在入殓时,手持雨伞背负包袱从棺材跳过,口念道:“跳过棺,走过番。”据传此俗源于漂洋过海而客死异国的侨胞,他们临终时往往怀念故土,嘱其亲属招引亡魂回唐山,示意此去山重水复,永难相见。认为这样亡魂不会再来纠缠,可以安心续弦再嫁。

盖棺时辰大多由巫师择定,沿海一些地方俗定在涨潮时刻盖棺。盖棺时,孝眷及旁观者远离棺材,忌讳人影倒映入棺内,与死者生肖相冲克者不能在场。盖棺后即安钉。在闽南,孝子捧木盘,上面放一把斧头,跪呈安钉者。先由舅父象征性地在棺材四角各安一根钉,然后由安钉者钉牢,边钉边唱吉句。最后留一根松动的钉子,由孝子或孝孙用嘴把钉拔起,吐在放有木主、五谷、铜钱、冥香的斗中,寓意“出丁”。一些地方在安钉时,子孙孝眷要一齐喊:“进!进!进!”以为进财之兆。闽西客家人钉棺盖要加五色布块,以寓五子登科,后代昌盛。盖棺安钉后,孝眷将死者生前日常用品如草席、床头板、脚尾灯、旧衣物等扔到野外或烧掉,俗称“送脚尾”或“送草”。

旧时男性去世须请族长视殓,女性去世须请外祖家视殓,否则不能入殓,俗谓“男死怕亲堂(叔伯),女死怕外家(外祖)”。特别是外祖家视殓必不可少,所以“接外祖”习俗在福建民间普遍存在,闽北、闽南等地尤甚。民国八年(1919年)《政和县志》礼俗志载:“凡父母殆,必请外家临丧。衣衾、棺椁之属,需由外家拣选。席次必左,盖客之最尊崇者。”若是自杀暴死(如上吊、服毒药等),外祖家往往要叫来一班人马前来打闹,轻则砸毁家具器皿,重则扒去屋顶,甚至不让入殓下葬,直至尸体腐臭,俗称“吃人命”。此俗今不多见。

小殓停尸三天,必行大殓之礼,此俗为古制。大殓,俗称“入殓”,指移尸入棺。殓前,棺内板壁糊以白纸,棺底铺麻秸谷草,辽北一带放秫秸,谓“引魂杆”。铺赤色棉褥,上摆铜钱,钱数比亡人年龄多二,谓天地各一枚,俗称“垫背钱”。

入殓开始,无论冬夏,门窗洞开。剪绊脚丝,长子抱头,其他子孙抱衾褥,用席或赤色布遮阳,谓尸不见日月星辰,否则不吉。移尸平稳入棺,可取垫背钱一半,用红线串结,放柜中,说是能给后辈带来财富。也有的缝小儿衣上,谓可避邪。棺内可放葬品。辽北一带,亡人生前所穿棉衣裤必放头顶或脚下,并念吉言:“头顶袄,辈辈好;脚踩裤,辈辈富;头枕衫,辈辈官……”

遗体放好,行“开光”礼。长子用压心盅盛高粱酒,取倒头饭中的秫秸一节,挑蒙脸巾,置枕旁,以棉蘸酒,象征性揩亡者眼鼻口耳,称“开光”,同时口念开光谣:“开眼光,亮堂堂;开耳光,听八方;开鼻光,闻麝香;开嘴光,吃猪羊;开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走四方。”念毕,将开光棒复位,随棺入葬。压心盅扔屋顶,扔高不扔低。

法库一带,开光后,取压口钱,放灶神位备用。入殓后,棺上搭红布一条,称“捆材布”。开原一带,棺上放米饭一碗,寿钉一枚,用以镇恶。

殓毕,全家大哭,尽哀而止。柩前设供,燃烛,焚香,摆供品,书写灵位,上绕黑纱,摆放柩前,称灵牌。也有的只写亡人姓名、年龄等,贴在柩前,称“名堂”。仍置长明灯、倒头饭,早晚哭奠。

即把死者装殓入棺。入殓,当天、第二天和第三天不等,通常是三日入殓成服。临清等地忌逢七、忌双日入殓,“犯天七”会烧毁棺材,双日则怕“重丧”。山东各地的棺木,均以柏木为上,另外有用桐、楠、香椿、杨、柳等木。

入殓前,亡者儿女按长幼次序排列成行,为死者“净面”。入殓,一般长子捧头,次子抱腿,余子抬腰,或由外人帮着徐徐放入尸体。尸体必须放正当,微山湖畔此时用红线扯在棺木前后正中,拉紧,顺线丢一硬币,使其坠落,落在鼻子位置算放正当了,如不然,还需调正,或用衣服或用土坯挡正。尸体装棺后,盖棺钉棺盖儿,称“镇钉”、“寿钉”。镇钉要用7根钉,俗称“子孙钉”,据说可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钉钉子时,亲属一齐对着棺材喊叫“躲钉”。邹城地方有在棺顶钉一个大卷钉的习俗,称做“上扣”。然后向棺盖上撒五色粮,“大殓”便告结束。

死者去世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就要将尸体装棺入殓,古称大殓。在气温很低的寒冬季节,也有推后几天入殓的。旧时认为棺材是死者的房子,富户人家对棺材的质量很讲究,要用上等木料精工制作。木料以柏木、杉木、松木等为佳,柳木次之,榆木等杂木则更次之,一般不用椿木。木板厚达四五寸,棺头刻有“寿”字图案,下帮四周镂刻花纹,里层用布和胶裱糊,使其严密不漏水,外部用土漆油漆多遍,使之乌黑铮亮。贫穷人家的棺板只有寸厚,做成平头大匣子,形似火柴盒,也不用油漆,俗称“火匣子”。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也可停放在临时搭成的灵棚内,停放的方向要和住房成丁字形,一般是南北向,下面用两条长木凳架起。入殓前要先铺棺,在棺材底部铺一层锯末或棉籽,垫上一层旧衣或棉花,再铺上新褥子,死者的亲属按长幼次序排成行,瞻仰遗容,告别遗体。按旧时丧俗,父死,须由户族头人检视衣衾;母死,须由娘舅检视,并问明病源;妻死要由娘家检视,允准后方能入殓,检视人如对棺木、衣衾不满意,提出的意见孝子必须照办。否则若有过犯,亲属会借此为由大闹丧家。移动尸体入棺时,用布遮挡住死者的头部,认为死者已是阴间的鬼魂,不能见到阳间的阳光。然后由长子捧住死者的头,次子抱腰,幼子抬脚,将尸体平稳地仰面放入棺材内,尸体一定要放正,办法是在棺内两边各半之处纵向拉直一条红线,一端挂根短竹枝,以死者的鼻梁为准,看是否放正。入殓时孝子不能哭,否则泪水滴入棺内或滴在死者的尸体上则认为不祥。尸体放正后,盖上新做的红色薄被子,关中和陕北给死者头下枕灰包,陕南是给死者头下枕鸡形红布枕头,以兆后代兴旺发达。有些地方还要给死者口内放些米粒、盐和茶叶,以兆死者在阴间有吃有喝。然后给死者面部盖张苫脸纸,袖内放一把纸扇,棺内再放些零碎银两及陈艾,也有给死者身上放等身钱(按死者享年一岁放一张纸钱)的。尸体周围用柏树叶或灰包填实,使尸体固定,不能在棺内移动。入殓完毕,孝子和近亲可以围着棺材同死者见上最后一面,亲属大哭,但此时棺盖还不能盖严,更不能煞扣钉棺,一方面要等远方赶回奔丧的亲人同死者见面,向遗体告别;另方面民间讲究迷信,认为人死了是城隍爷叫走了,城隍爷是阎王管辖的地方官,有叫错了的,也有把灵魂叫去为其他屈死鬼作证辨冤的,阎王审明案情,放回灵魂还可复生,因此入殓后一般要再等一两天才钉棺盖。在耀县一带,死者是男,棺盖先由死者的舅家钉,死者是女,则由娘家人先钉。孝子头顶工具盘,跪在棺旁,钉棺者一手提斧,一手取来大木钉,亲属先喊一声“躲钉”,以免伤及死者,然后持斧者便在棺盖上钉下3根大钉,再由别人接着继续钉。钉完棺后,把棺材抬起垫高一点,谓之升棺,将铺的草与棺材离开,谓之斩草。孝子烧纸、奠酒、举哀,哭声达到了高潮。在华县和城固县一带,死者入殓后,要把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在棺材上砸烂,当地人认为钱财房产均可留给后代,惟独药罐不能传后。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