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汶口遗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汶口遗址

分类:【传统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汶河两岸。北岸遗址在市大汶口村南,南岸遗址在宁阳县堡头村西。在文化遗存序列中,为龙山文化前身。其同类文化遗存分布甚广,北至辽宁旅大地区,南至苏皖北部,而以山东为主。1959年首次发掘墓葬133座,出土遗物1000多件,后又多次进行发掘。考古学界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将大汶口遗址及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遗址内涵十分丰富,生活用代表性器物为陶背壶、鬻、杯和大镂孔豆等。有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数种。特别是彩陶器皿,多于黑、灰、白陶上绘彩,多用红色,亦或用黄色。装饰技法还有镂空、刻划、压点和附加堆纹等。纹饰形状多为弦纹、带纹、圆点纹。镂空装饰常见圆形、菱形、三角形、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案,匀称规整。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器物上刻有符号性质的图形,如,似朝阳升起于山岳之上,中有云气飘浮,古文字学家认为此即“旦”字最古老的象形字。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骨器。墓葬以仰卧直肢葬为主,随葬有猪头、猪骨,以为财富象征,为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江浙鲁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是建国后重要考古发现。

黄河下游地区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因该遗址而得名。1959年修筑津浦铁路复线时发现。位于泰安市大汶口镇西南和宁阳县堡头村之间。大汶河流经遗址,分遗址为南北两部,河南部分曾称为堡头遗址。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1959年第一次发掘,在河南部分揭露面积5400平方米,清理了133座墓葬和一些遗迹。出版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一书。书中将这批墓葬分为早、中、晚三期,早、中期墓和晚期墓分别属于大汶口文化的中期和晚期,年代约在公元前3500―公元前2500年间。后在遗址的河北部分进行了第二、第三次发掘,共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发现了120余个灰坑,14座房址,56座墓葬。其中有北辛文化的房址9座,墓1座。主要遗存的年代属于大汶口文化早、中期。这两次发掘还获得科学的地层资料,共有7层堆积。第二至四层属大汶口文化,五至七层属北辛文化。三次发掘所获资料证明:大汶口遗址几乎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而且大汶口文化层以下有北辛文化遗存,以上有龙山文化遗存,整个遗址前后延续达二千年之久。遗址内涵十分丰富,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都异常精美,代表着大汶口文化手工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墓葬资料所反映社会关系的发展演变情况亦相当清晰。这些都说明大汶口遗址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中心。它的发现和发掘,对新石器文化和原始社会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为山东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