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粮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粮地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大粮官地”。清内蒙古土默特旗境内征集军粮的一种土地。始设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初时主要为庄头地,后由于右卫驻防八旗自山西移驻归化城,军粮供应不足。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将旗内适于耕种之地拨放约2万顷,并将原清水河的公主府地划拨之。乾隆十六年(1751年)再拨大青山十五道沟之地。由清廷直接招徕汉族人耕种。因其租赋苛重,农民大量逃亡,土地多有荒废。 亦称“大粮官地”。清内蒙古土默特旗境内征集军粮的一种土地。始设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初时主要为*庄头地,后由于右卫驻防八旗自山西移驻归化城,军粮供应不足。雍正十三年(1735)又将旗内适于耕种之地拨放约两万顷,并将原清水河的 * 公主府地划拨之。乾隆十六年(1751)再拨大青山十五道沟之地。由清廷直接招徕汉族人民耕种。因其租赋苛重,农民大量逃亡,土地多有荒废。 亦称“大官粮地”。清初,在内蒙古土默特旗境内征集军粮的一种土地。始于1695年。因右卫驻防八旗,奉清王朝令,由山西移驻归化城。由于兵丁增加,原有军粮供不应求,于是1735年,清政府又将该旗内适宜农耕之地拨出2万顷。1751年,又拨出大青山十五道沟之地作为征集军粮用地,并由官府出面,直接招徕汉族农民耕种。后因租赋苛重,难于维持生计,每逢荒年,不少农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纷纷逃亡,土地多有荒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