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衍求一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衍求一术分类:【传统文化】 求解联立一次同余组的方法。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首创。秦氏称“求一术”,又傅会《周易》大衍之数,故名。一次同余问题最早见于《孙子算经》卷下“物不知数题”(即“孙子问题”),题云:“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术文中指出解题方法,包含了现代数论中著名“剩余定理”基本形式。秦九韶正确、系统,严密地叙述了求解一次同余组的一般计算步骤。这一“孙子问题解法”西方认为符合高斯定理,故称“中国剩余定理”。德国数学家高斯1801年方得此解法,较秦九韶晚500余年,较《孙子算经》晚1500余年。 数学术语。秦九韶《数书九章》大衍总数术中求乘率的方法,为同余式组解法的关键。为求满足一次同余式组N≡Ri(mod a i )(i=1,2,…n,a i 两两互素)的最小正整数N,需要求出满足同余式组k i G i ≡1(mod a i )(i=1,2…n)的诸乘率k i ,i=1,2,…n,则N≡R i k i G i (mod M)便是所求,其中M=a 1 a 2 …a n ,G i = 中国古代求解联立一次同余式问题的解法。南宋秦九韶称它为“求一术”,因又将其与《周易》大衍之数相附会,称为“大衍求一术”。联立一次同余式问题,最早见于《孙子算经》卷下“物不知数”。秦九韶的《数书九章》首次对这一算法进行介绍并把它推广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中去,指出了求解一次同余组的一般计算步骤,正确而严密。过了500多年,欧洲的尤拉(Euler)和高斯(Gauss)等人对联立一次同余式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