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足石窟艺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足石窟艺术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宗教雕塑艺术遗迹。在今重庆大足境内。凿崖开窟造像肇端于晚唐景福元年(892),其后续有雕造,而宋代尤盛。其重要石窟造像共10处:城北的北山、宝顶山、舒成岩,西南的妙高山、石篆山、佛安桥、七拱桥、玉滩,城南的南山,东南的石门山。总计造像5万余躯,其中北山和宝顶山造像规模最大,为大足石窟艺术的精华。除北山有一定数量的唐末五代作品外,大多为两宋作品,是全国宋代造像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宋代石窟造像艺术的优秀代表,在中国宗教文化和雕塑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现经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题材内容 大足宋代石窟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道、儒造像。北山、宝顶山、妙高山、玉滩、七拱桥主要是佛教雕刻,南山、舒成岩为道教雕刻,石门山、石篆山、佛安桥则兼容佛、道、儒三教雕刻。妙高山和佛安桥还出现三教同一窟的造像格局,反映出佛、道、儒三者的融合。北山等处佛教造像从北宋咸平至南宋乾道年间不断雕造,道教造像多雕于南宋绍兴年间,三教造像则出现于元丰、绍兴、乾道时。造像龛窟共260余,其中道教题材占12%,三教题材占4%,其余都属佛教。绍兴年间为造像活动的高峰。佛教题材主要有:数珠观音、水月观音、孔雀明王、摩利支天女、地藏及化身、龙树菩萨、释迦牟尼示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弥勒下生经变像、如意轮圣观音自在菩萨、观无量寿佛并十圣、诃利帝母等。其中北山第136号“心神车窟”最为精美。道、儒及三教合一的题材有:玉皇大帝、紫微大帝、东岳大帝、后土三圣母、三清、神龙、五通大帝、炳灵公夫妇、山王和地母、太上老君、三皇、孔子和十哲,以及释迦、老君、孔子同一窟,毗卢佛、道君、儒者、尊人、地藏共一窟等。此外还有一些历史人物造像,如鲁班、淑明皇后等。宝顶山造像由南宋大足僧人赵智凤主持开凿,于淳熙至淳钓年间,建成以大、小佛湾为中心,方圆五里的佛教密宗道场。小佛湾造像由石壁石屋组成,其正壁刻十方诸佛、“十恶罪极图”及犯戒受刑的种种场面;石屋内主像设大日如来,两壁刻柳本尊苦行十炼和八大明王像等。大佛湾造像均刻在长约500米的“U”形崖壁上或龛窟内,以北崖第14号窟“毗卢道场”为中心,窟内毗卢佛口现“文理之光”,正为诸佛、菩萨、金刚说调伏之法。由南崖入口向东至毗卢道场途中,主要造像有:象征邪恶势力的猛虎、守护经典处的护法神群像、六道轮回图、三仙人勤修陀罗尼成正觉、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表现释迦降生和涅?的佛传圣迹图及佛母大孔雀明王像等。在毗卢道场以西,连续雕出父母恩重经变像、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观无量寿佛经变像、六耗图、地狱变像、柳本尊行化道场及十大明王像等,内容贯穿了因果轮回、孝敬父母、严守戒律、以苦为乐、积善修行及人人均可成佛的说教。在南崖入口处两边,还以牧牛图、圆觉洞和柳本尊苦行成佛的正觉像,宣讲调伏心意之法和齐证圆觉之途。宋代造像题材不仅三教共处,各宗派和异教思想亦互相渗透。佛教造像以密宗为主,其次有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北山第136号窟中,将华严宗、密宗、禅宗等造像组合在一起;宝顶山密宗道场中,亦兼有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甚至有佛、儒混合的内容。南山的道教造像亦杂有佛教的影响。 艺术特征 大足宋代造像因匠师以其对宗教题材的理解,并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手法加以表现,而显示出丰富多样的艺术特征。(一)突破宗教题材束缚,生活气息浓郁。在佛和菩萨造像上,融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特点,并借宗教题材直接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大足宋代造像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如北山第113号“水月观音”、第125号“数珠观音”、第136号“心神车窟”,及宝顶山毗卢洞和圆觉洞中的菩萨像,皆摆脱了佛教造像仪轨的要求,表现出世俗妇女的形象,并以当时的审美观念作理想化的塑造,在造型、姿态、容颜以至服饰的处理上,给人以民间妙龄少女可亲可昵的动人意象。宝顶山造像群中,“牧牛图”反映农村牧童劳动生活,“父母恩重经变像”表现父母抚育孩子的整个过程,“地狱变像”中“劝戒酒图”和“养鸡女像”展示家庭生活等,更以写实的形象,使人直接看到宋代社会、家庭和人的风貌。这些源于现实的雕刻,其艺术效果突破了宗教教义的刻板规范,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二)重视内在情感刻画,人物性格鲜明。宋代造像还注重人物外在和内在的情感刻画,显示出鲜明的性格特征。如北山的许多菩萨形象,口角唇边和眉宇间的表情变化维妙维肖,互不雷同,表现出各异的神情。宝顶山大佛湾造像中全神贯注的吹笛女郎、双眉紧锁满含悲痛的佛弟子、朴素勤劳贤慧的养鸡女及地狱中各种各样的受苦罪人等,都相当深刻地表现出内在的情感。又如十大明王、金刚和十王侍者、狱卒等像,利用夸张的凶恶可怖的外貌来刻划其威武猛勇的性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三)利用环境因素施艺,构图布置巧妙。宝顶山大佛湾的雕刻,多借助自然条件对石窟和造像进行安排设计和艺术处理,故使造像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更增添了艺术魅力。如“牧牛图”利用山崖自然形态和崖壁流水,巧妙地刻绘出崎岖的山径、幽静的林木、涓涓的流水,牛和牧童隐现其中,场景之美犹如一首抒情的牧歌;“九龙浴太子图”更引山中清泉,通过龙口淋浴到刚降生的释迦太子身上,丰富了观者在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妙趣横生。为突出构图中的主体形象,并考虑到环境因素及诸像间的关系,还较多采用半身像形式,利用山石崖层刻出楼阁、圆栏和烟云之类以相隐现,使雕像不失其完整感且发人联想,取得独特而和谐的艺术效果。(四)发挥造型艺术手段,风格技法多样。宋代造像在形体、姿态、服饰的处理上,充分发挥了雕塑艺术的造型手段,运用动静、繁简、疏密、长短、曲直、刚柔、粗细、方圆、反正及对称、均衡等方法,上下连贯和左右前后穿插组合,在整体有规律的和谐之中形成多样变化,尤其在群像的处理上,更显示出丰富多变的手法。同为宋代所刻,北山和宝顶山在风格技法上又各具特色:北山造像以华美精巧为主,注重装饰效果,既工整富丽又典雅含蓄,运用棱角分明、体积感强的刀法,衣褶断面起伏大,面与面的转折明显;宝顶山造像则以粗犷朴实、平易自然见长,注重情节铺叙的整体效果,不屑于细微雕琢,而大刀阔斧的处理,衣褶断面方中有圆,具有真实的质感。同一地方,亦因内容相异而呈现不同风格,如宝顶圆觉洞内雕刻细致柔和,洞外“牧牛图”则粗犷豪放。同一作者所刻,亦因不同内容而采取不同的艺术处理,如北山“地藏化身窟”和“孔雀明王窟”皆为伏元俊所刻,前者简朴淡雅如白描,后者富丽堂皇如工笔重彩。(五)配列经文颂词题记,雕刻图文并茂。在宝顶山造像群的摩崖壁上,多配刻各种文词,或引用佛经经文,或作赞诗颂词,或叙事隐喻佛理,以解说造像内容、情节。如“父母恩重经变像”所刻十恩图,每组情节均用方碑刻标题和颂词,大大渲染了父母恩德的感人力量;“牧牛图”十组情节中,刻有哲理性的诗词题记,构成诗画结合的优美景观;“地狱变像”中劝戒酒和酒醉昏乱的几组情节,则引用佛经和叙说故事加以箴诫。这种图文并茂如同大型连环画的表现形式,在我国石窟造像艺术中诚属罕见。(六)兼顾力学、采光、透视,科学与艺术结合。大足北山和宝顶山造像,都成功地运用了力学、采光、透视学等,寓科学于艺术之中,有不少独到之处,其中宝顶山尤为突出。如“华严三圣像”高达7米,皆向前倾斜,以头部与龛顶壁相连,各起支撑龛顶和承受雕像拉力的作用,又在手腕上配刻接地袈裟,将重力引向地下,使巨像双手伸出托数百斤重的石塔,历千年而不坠;在窟深达12.13米的“圆觉洞”甬道上方,凿一喇叭形天窗采光,使光束射于洞中央下跪菩萨身上,并柔和地散射在四周幽暗石壁上,增强了艺术效果;为不使较高雕像产生透视上缩短变形,将高达10余米只能依壁仰看的崖壁凿成向外倾斜,雕像高度不同,倾斜角度也不同,如距地面最高的“柳本尊行化图”倾斜几达40度,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