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运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运河分类:【传统文化】 亦名京杭大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之航行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原全长1794公里,现与钱塘江沟通,全长1800.9公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京广铁路建成前,为南北交通干线。主要有三次大工程。第一次,公元前五世纪前期,吴王夫差为攻打齐国,于江苏扬州附近江都县起,至淮水末口(今淮安县北神堰)止,开凿长约150公里邗沟(亦名渠水、中渎水),此为大运河开凿之始。第二次,隋大业元年(605)三月,为漕运方便,征发河南、淮北诸郡前后百余万人,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黄河),自板渚(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之侧)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泗水),达于淮(淮河)”(《元和郡县志?河南府》);大业四年(608)春,又诏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郊外)”(《隋书?炀帝纪》),此后,可从长江直达涿郡,沟通江、淮、河等水系;大业六年(610)十二月,又敕开扩江南运河,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杭州)。至此,南北大运河形成,全长2700多公里,水面宽30―70米左右。第三次,元代建都大都(今北京)后,为避免绕道洛阳,遂部分利用隋代运河及其他河道,截弯取直,奠定了由通惠河、通州运粮河,部分永济渠、会通河、扬州运河、江南运河等部分组成的京杭大运河的基础。明代永乐年间,布衣白英彻底解决了山东西部丘陵地区一段运河水流湍急、不便航行之难题,使运河关键地段顺利通航。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发展,促进了镇江、扬州、淮安、济南等沿河城市之繁荣。 又称南北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简称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和水运交通干线。经过历代逐步开凿,不断演变,最后形成的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纵贯南北的运河。运河工程最早始于春秋末期(前480)吴国开挖的邗沟,以后有战国时期魏惠王十年(前360)开挖的鸿沟,汉元光六年(前129)开挖的漕渠,东汉建安九年(204)曹操开挖的白沟。隋代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扩展和连接,形成最早最长的大运河。开皇四年(584)凿广通渠,引渭水自大兴城(即长安)向东至潼关,长300余里。开皇七年,挖山阳渎,南起江都县的扬子津(今扬州南),北至山阳(今淮南),长约300里,沟通江淮。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西段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入黄河;东段自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引河水直向东南,经过今天的开封、永城、宿县、泗洪至盱眙入淮。大业四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位于今北京西南),长2000余里,沟通黄河和海河水系。大业六年开江南河,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郡(今杭州),长800余里。至此,形成最早的南北大运河,全长2000余公里。隋代大运河这一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地区的水上交通网,在隋唐至北宋的600年时间里,一直是全国最重要的交通干线,对促进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唐、宋两代运河虽有局部变迁,但基本仍利用隋代的运河体系。元代对运河路线作了较大规模的调整。至元二十年(1283)开济州河,由济州(今山东济宁市)北引汶水、东引泗水,合流至州城西分南北两支,南入泗水,北汇大清河(今黄河)。至元二十六年凿会通河,起自须城(今山东东平)西南的安山,下接济州河引济、泗水北流,越黄河直抵临清的通御河,长250余里。至元二十九年开通惠河,自昌平附近,修堤筑堰,截引温榆河源的白浮、玉泉等水,循西山西南流入瓮山泊(今昆明湖),东南流经大都城,东出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全长164里。至此,形成一条从大都出发,经通惠河、运粮河、御河、会通河、济州河、泗水、黄河、淮扬运河、江南河,直达杭州的大运河。明清两代,因黄河屡次北决冲溃运河,遂开南阳新河改经昭阳湖东,以后为避开黄河河道,又开?河(又称东运河),使黄河与运河完全分离,形成今天的运河路线。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为历代南粮北运、公私旅行往来的水运要道,对各个历史时期各流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都起过重大的作用。 又称京杭运河,简称运河。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当时称邗沟),后经隋、元两代大规模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全长1794公里,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纵贯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向为交通要道,是漕运、盐运咽喉,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起重大作用。清代中叶以后因海运兴起和津浦铁路的开通,其作用逐渐缩小,后又因黄河改道造成水源不足,河道淤塞,南北断航。1949年以后拓宽加深部分河段,裁弯取直,增建船闸,并在江都、淮安等地建水利枢纽工程,使大运河成为“南水北调”的主要通道。大运河在江苏境内流经徐州、淮阴、扬州、镇江、无锡和苏州等地,将沿岸的名胜古迹串联起来,恰似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长卷。 我国古代伟大水利工程。即京杭运河。简称运河。北起北京,经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南达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为我国贯通南北的唯一水道。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凿邗沟连通江淮。东汉初又作加工。隋大业年间(605―618),炀帝开通济渠,由洛阳东向江入淮河,时船可至扬州。继而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一带),以利军需;后又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凿渠,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称江南河,时南北已可通航。元朝建立后,先后于今山东、江苏境内开会通河,于大都凿通惠河,并建闸蓄水,开通漕运,至此京杭大运河始告完成。其后即为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沿运河城镇因此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今存运河分为七段:北京市区至通县段称通惠河,通县至天津段称北运河;天津至临清段称南运河,临清至台儿庄段称山东运河;台儿庄至清江段称中运河,清江至扬州段称为里运河(即古邗沟);镇江至杭州段称江南运河。清代中叶后,因海运兴起,津浦铁路通车,对南北交通来说,运河作用日渐减少;又因黄河改道使山东境内运河淤塞,南北断流。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加以疏通开拓,并兴建江都、淮安等水利枢纽工程,已可通航,但仍有不少地段常有梗阻,若干河道保护不善。现已列为南水北调主要通道。沿途经过燕、赵、齐、鲁、吴越旧地,长江南岸鱼米之乡,文物古迹灿若群星,物产工艺丰富多彩,湖山胜景令人陶醉,饮食文化异彩纷呈。著名胜迹有北京故宫、沧州狮子、山东梁山、曲阜三孔、徐州云龙山、淮安周恩来故居、扬州瘦西湖、镇江三山、无锡泰伯墓、苏州园林、太湖风光、杭州西湖等。东西长城,南北运河共为我国灿烂文化的象征。 又名京杭运河、南北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始凿于春秋末期。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隋朝时为加强对南方的政治、军事控制,并漕运南方的粟米丝帛,以满足中央政权机构的需要,发起开凿大运河工程。587年,开山阳渎;605年,下令开通济渠;608年开永济渠;610年继开江南河,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元代又进行大规模扩展,开挖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至此,今日的大运河的路线走向才告初步形成。明、清两代对元朝大运河进行了扩建。隋朝以后,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而且还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曾起了重要作用。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