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都汉人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都汉人墓

分类:【中国民俗】

元大都的汉人丧葬习俗则依汉制,以土葬为主,多有家族墓地,但也有公共坟地,因为元初就已有明确规定,无地葬的人死后可在官荒地中埋葬,无人收葬的人则由官府负责埋葬。比如至正十八年(1358年),大都饥荒,死人无数,于是皇后奇氏出金银粟帛,命资正院使朴不花在京都十一门外修建坟地,葬死者遗骼十余万具,又命僧人建水陆大会进行操度。大都公共墓地多在城外,如大都城建成以前,元廷规定城北及城东禁止殡葬,新死者可葬于城西和城南,这是出于扩建大都城的需要。大都建成以后,这种限制被取消。对墓地大小,元廷也有规定,如一品官墓地90步,二品80步,三品70步,四品60步,五品50步,六品40步,七品以下20步,庶民则只有9步,后来又规定一品官坟地四面各300步,二品250步,三品200步,四品及五品150步,六品以下100步,庶民和寺观各30步。至于坟地上的石人等,“一品用石人四事,石柱二事,石虎、石羊各二事;二品、三品用石人、石柱、石虎、石羊各二事;四品、五品用石人、石虎、石羊各二事”

。因此,从墓地上石制品的数量就可知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墓葬形制,可从现代考古学家发掘的元大都墓葬中看出。元大都土葬墓可分为石椁木棺墓和砖室墓两种形制。石椁木棺墓结构上又可分单室、双室、三室和多室四种,墓向多为南北,一般宽1米有余,椁室四壁多用巨大的青石板或青石块交合构筑,椁顶以青石板封盖。室内置隔梁将椁室分为两室、三室或多室,隔梁下有方形或拱形小洞用以沟通。多无墓道,有木棺。砖室墓方向都是正南北,墓砖呈青灰色,形制上可分为三种:长方形方室合葬墓、砖室券顶墓、砖室穹窿顶墓。虽然土葬是大都汉人主要的葬式,但因受佛教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也有实行火葬的,《析津志辑佚?风俗》记载说:“城市人家不祠祖祢,但有丧孝,请僧诵经,喧鼓钹彻宵。买到棺木,不令入丧家,止于门檐下,候一二日即舁尸出,就檐下入棺。抬上丧车,即孝子扶辕,亲戚友人挽送而出,至门外某寺中。孝子家眷止就寺中少坐,一从丧夫烧毁,寺中亲戚饮酒食肉,尽礼而去。烧毕,或收骨而葬于李之侧者不一。孝子归家一哭而止,家中亦不立神主。若望东烧,则以浆水、酒饭望东洒之;望西烧,亦如上法。初一、月半,洒酒饭于黄昏之后。”骨灰置于匣中或瓶中,或者埋葬,或者存于寺中。先烧尸后埋葬,时称“烧埋”。从考古发掘来看,火葬墓是元代北京地区最常见的一种埋葬形式,形制上可分砖券石棺火葬墓、砖券火葬墓、石棺火葬墓、砖穴火葬墓四种,一般较小,以石棺贮存骨灰,或者直接将骨灰置于棺床之上,或更简单地放在小砖穴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