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人感应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天人感应

分类:【传统文化】

流行于中国古代的一种有关天人关系的思想,即认为天和人可以感应相通,天意可以下达于人,人意亦可以上至于天。该观念产生很早,夏殷之世,天为上帝,而人间的统治者则为下帝,被赋予“天之元子”的神性。《尚书?周书》载,周可“格于皇天”,即是说,他们能与天相通。战国时的《孟子?尽心上》提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大儒孟子认为人性与天性相通,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也就是认识了天性。西汉自武帝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于是全面张扬天人感应说,《春秋繁露》云:“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形而见光者,天之行也。”《顺命篇》云:“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人类是天按照自己的构造而创造的,使之为万物的灵长。《人副人数篇》云:“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下。”因人类不能违背天的意志。王者,受天命而统治人民。《深察名号》曰: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据此观念,人间的活动,特别是代天治民的君主行为的好坏,天是知道的。天若满意,就出瑞祥表示嘉奖;若不满意,就出灾异以示警告。君王也罢,百姓也罢,都要按天道行事,否则,会受到天的惩罚。董仲舒之后,宋明理学亦好谈天人关系。如张载《正蒙》曰: “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二程《遗书》曰:“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皆主张天与人相通相感应。

董仲舒提出的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天有意志,这是第一前提; 天人相通,这是第二前提。这两个前提在古代中国人那里,是自然成立的。人的活动与行为根据其善恶,能使上天作出相应的反应: 善则天心喜悦,示以祥瑞如凤凰、灵芝、甘露等; 恶则天心震怒,示以灾异如日食、月蚀、冰雹、地震等。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观念,商周时就已有 “天命” 的说法,认为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而尤其是帝王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到西汉董仲舒那里,便发展成一种完备的神学理论。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 “天人之应” 的策题时,开篇即说: 臣读《春秋》,考察前代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以此来推求天人相与之际的种种问题,那真是令人恐怖啊! 天子将有过失,天就先降下灾害来谴告; 不知自改,又现出怪异来恐吓; 如果还不知变改,大祸就会降临了。这就是风行两汉的 “谴告说”。这种危言耸听,实际上是对帝王行为的一种限制。帝王虽然为人间至尊,但他不能无法无天,否则将遭到天谴,甚至灭顶之灾。在董仲舒时代,“天人感应” 并非一种道德说教,而是一种真诚的信仰。曾经有一位名叫眭弘的儒生,根据自然界的异常现象推论 “当有匹夫匹妇为天子者”,并公然上书建议汉家天子 “求以贤人,禅以帝位”。这在家天下的古代,实际上是拿生命在做赌注。如果不是真诚的信仰,他这种行为的动机就很难解释。同时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写的 《史记》 中有一篇《天官书》,就是 “天人感应” 的范本。《天官书》说的是天文,对应的是人事,近代法国人类学家列维一布留尔读罢此文的法译本,感到震惊无比,才萌发了研究“原始思维” 即他所谓 “前逻辑思维” 的念头。其实,在二十四史中,“天人感应” 的记载比比皆是: 暴君在位或天下大乱前,一定有陨石、地震、山崩、洪水等怪异出现; 贤主在位或天下太平时,则一定有龙凤、嘉禾、甘露、天书等祥瑞出现。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历史记载作为依据,所以天人感应的观念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 又由于人事与自然现象的某些巧合,连现代科学也无法解释清楚,所以天人感应的观念在现代中国人的潜意识中还并没有彻底消除。

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通,天主宰着人类社会,人的行为能感通上天。商周天命神学中已有这类观念。《尚书?洪诰》中说,君主敬肃、正直、明哲、善谋、知理,自然界就会风调雨顺,寒暑适时。君主狂乱、僭差、逸乐、峻急、昏庸,自然界就会风雨成灾,寒热异常。《尚书?汤浩》中说:“天道福善祸?。”《左传?僖公五年》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儒家学说中保留了商周天命神学的天人感应观念。孟子认为,君子尽心、知命,就能知天,就可以“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中庸》更认为,“至诚”可以赞天地之育化”,“与天地参”。西汉董仲舒吸取阴阳五行学说,将其系统化。他认为天与人相类似,“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所支配的阴阳二气的变化,造成自然界的变化,人之作为亦影响阴阳二气的变化,因而与天感通。他又提出谴告说,作为天人感应的具体说明。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政治有必然联系。自然界出现某种非人力所能致的美祥事物,是天表示对天子行为的嘉奖,或表示授命某人做天子,这叫做“天端”,或受命之符。天子必须“承天意以从事”,虔诚地敬天爱民,实行德政。如果?佚衰败,不能实行德政统理群生,滥施刑罚而贼害人民,就会导致阴阳缪戾而生邪气,从而发生灾异。灾异代表天对天子的谴责和警告。“国家将有失政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同上)天人感应说在汉代广为流行,两汉之际谶纬迷信思潮更加助长其盛行。翼奉、眭弘、谷永均有同类观点。刘向、刘歆、班固也承认政治得失会导致自然变化。《史记?天官书》、《汉书?五行志》中有大量灾异怪变的记载。天人感应说给封建君权提供了神学依据,同时有监督君权的作用。一些思想家曾利用它作为政治改良的理论工具,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学说歪曲人和自然的联系,妨碍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受到另一些思想家的批判。东汉王充从事实和推理出发,对天人感应说提出责难。《论衡?感类》问道: 商汤无过,何以大旱?“如《书》曰,汤自责天应以雨。汤本无过,以五过自责,天何以雨?”《论衡?变动》又说: 人在天地之间,犹如蚤虱在衣裳之内,蝼蚁在穴隙之中。蚤虱、蝼蚁的活动不能影响衣裳、穴隙里气之变动,人“以七尺之细形,感皇天之大气,其无分铢之验,必也”。

主要流行于中国汉代的关于天人相互关系的神秘主义观点。意指天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天能左右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上天。此说起源于先秦而为西汉董仲舒所发展。《尚书?洪范》说:“肃,时寒若”,“?,时?若”,认为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的变化。这是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春秋时占星家之言、战国时邹衍的学说以及《吕氏春秋》之十二《纪》中多有此类思想。董仲舒则建立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哲学体系。《春秋繁露?阴阳义》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例如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男女。人的阴阳依照天的阴阳而动。人间如不依天道,天就降灾异对人谴告。人也可用宗教仪式祈求天的护佑,天根据人的祈求予以照顾。人只有敬天、畏天,才能受到天的保佑。天人感应说把天人关系神秘化,把政治问题宗教化,具有封建神学色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