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台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天台宗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源于北齐、南陈,由隋朝时浙江天台山智所开创,盛于唐朝,五代时因战乱而衰,宋而复兴。又因以《法华经》为此宗教义根据,又称“法华宗。”据天台宗宗系谱记载,该宗九祖相承,初祖印度龙树,二祖北齐禅僧慧文,三祖南岳慧思,四祖智,五祖灌顶,六祖智威,七祖慧威,八祖玄朗,九祖湛然,湛然再传道邃。到十一世纪,因天台宗内部争论智所撰《金光明玄义》广本真伪问题分裂为山家、山外两派。该宗在整理佛教经典后提出“五时”与“八教”之佛教分类法。在认识论方面,宣扬“三谛圆融”(即空、假、中)、“一念三千”(现实世界和鬼神世界皆备于一念)学说。该宗理论还有“三性无差”、“性具善恶”、“无情有性”等说。天台宗在中国佛教史上长期占重要地位。日本僧人最澄偕其弟子义真于唐朝贞元二十年(804)到天台从道邃、行满学天台宗教义,并依道邃受菩萨戒,次年(805)携中国所赠送佛教经论疏记二百余部回国,于比睿山开创日本佛教天台宗。十一世纪末朝鲜僧人义天入宋学天台宗教义,此宗后又传入朝鲜。

中国佛教中创立最早的宗派。创立于陈隋间,因创始人智常住天台山 (今浙江天台县境内) 而得名。智俗姓陈,出身贵族世家,目睹南北朝走马灯似的改朝换代,哀叹人生无常,遂皈依佛门,从高僧慧思受止观之学。所谓止观,原本是两个概念: 止即是定,即静坐息心、无思无虑,指禅定的功夫; 观即是慧,即明察万物、破惑证真,指义理的辨析。北朝的僧徒不重义理,唯重坐禅,南朝的僧徒则刚好相反。慧思试图统一南北佛教的不同学风,于是创立止观之学,提倡止观并重,定慧双修,认为这才是进入涅?的方便法门。慧思在传教之初,遭到南北僧众的激烈反对,甚至险些被毒死,直到智拜门后, 局面才得以改观。慧思死后, 智以天台山为传教中心,开始了正式的创宗活动。因为得到陈、隋两朝皇帝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天台宗如日中天,信徒遍及朝野。天台宗以 《法华经》 为主要经典,以止观学说为基本教义,其止观学说的主要内容即所谓 “三谛圆融”与 “一念三千”。三谛指空、假、中,是同一实相 (相当于老庄的“道” 与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的三种形态。任何事物,既是空(无独立存在的实体),又是假(显现为各种相状),又是中 (事物之本性),此三者都是真实的,只不过是真理 (真如法性) 的三个方面,故称为 “三谛”。根据智的说法, 三谛不分先后, 于一心是同时存在的,观空即是观假与中,观假即是观空与中,观中即是观空与假。 智在《摩诃止观》 中说: “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 空、假、中三谛互相融通,都系于信仰者的一心。这就是 “三谛圆融”,是天台宗把握“诸法实相” (绝对真理) 的不二法门。所谓 “一念三千” 实际上是 “三谛圆融” 的另一表达形式。一念,就是一心; 三千,指三千世间,是佛教对宇宙万物的总概括。用智的话来说, “一念三千”,意思就是宇宙万有在一念心,如果人无此心则罢,如有此心,即具三千世间。翻译成后代陆王心学的语言,就是: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至中唐时,湛然又提出 “无情有性” 说,认为即使没有情感的东西如草木瓦石等,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从“无情有性”说得到启示,发展出草木瓦石也有 “良知” 的观念。

中国佛教宗派。因实际创宗人智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又因奉持《法华经》为宗经,故又称“法华宗。天台宗的宗祖传授为:龙树、慧文、慧思、智、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称“九祖相承”。但实际上直到智才继往开来,著“天台三大部”,形成“一念三千”与“三谛圆融”为特征的独立宗派。智的弟子灌顶(公元561―632年)为天台宗的一个重要过渡人物。其四传到湛然,集前辈之大成,著《金刚迕》,阐发“无情有性”论,力辟他宗,中兴天台,被定为“天台九祖”,世称“荆溪大师”。此后,经“会昌法难”及五代纷争,天台宗大衰,典籍湮没。到北宋知礼再兴天台教义,又由衰转盛,并掀起“山家”与“山外”之争。知礼之后,天台宗于元、明两代再度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称“私淑天台”,对天台教观颇有发挥。但像其他佛家宗派一样,天台也是有名无实了。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旨,《大智度论》为指南,《大涅?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天台三大部”是它的根本典籍。它以“圆教”自居,判佛说一代法为“五时八教”。该宗主要思想是“实相”与“止观”学说:以“实相”阐明论理,“止观”指导修行,用“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两层实相说作为观法修行的“不思议境”,成一圆顿止观法门。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对其后的宗派产生过重大影响。元明之后,随着儒、释、道的总融合趋势及佛教本身的教禅兼修风尚,该宗学者也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的局面。

公元9世纪,日僧最澄将此宗传至日本,形成日本的天台本宗与日莲宗,至今仍很兴旺。日莲宗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该宗对佛教艺术的影响主要在高层次的理论方面,即无差别的圆融精神对艺术创造的影响。

宋代佛教宗派。经晚唐五代之乱,天台宗经籍多遭湮灭。宋初,天台宗传人羲寂(亦作义寂)请求吴越王钱?派遣使者,赴高丽访求天台遗典。高丽僧谛观送来天台宗相关论疏与著述颇为齐备,为其在宋代复兴创造了条件。羲寂是宋代天台宗的首倡者,他收有高丽来华的弟子义通,义通传知礼与遵式。知礼被称为“四明尊者”,弟子中传法者27人,入室者478人,升堂者千人,天台宗号称中兴。他著有《金光明经文句记》、《四明尊者教行录》等数十种,在咸平六年(1003)为日僧寂照携来其师源信关于天台教义27条答问释疑。其后,因争论智?所撰《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问题,天台宗内部分裂为山家、山外两派(所谓山即指天台宗的祖山天台山)。与羲寂同门的志因弟子悟恩(一作晤恩)著《金光明玄义发挥记》,否认广本为智?所作,主张“真心观”;知礼著《扶宗记》等起而驳难,力主“妄心观”。知礼弟子梵臻、尚贤、本如传承师说,自号山家,而将悟恩弟子源清及其传人庆昭等贬为山外。山家山外之争以《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为起点,以观境的真妄为中心,往复辩难多年,知礼作《十义书》以为总结,以正统自居。因山外派有援引他宗立说的倾向,被山家派斥为不纯,其势不久即衰歇。而山家派知礼门下则传承有人,终宋不绝。

亦称“法华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隋代天台山国清寺和尚智创立。以《妙法莲花经》(一曰《法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现法,天台宗的教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智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此三经被奉为天台宗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天台宗在判教上,主张五时八教;在教义上,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表现,在禅观修习上,提倡一心三观,也即空、假、中三谛圆融,并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该宗派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人的一念的产物,只有把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看做空幻不实,当做一种虚假的概念,才符合佛教的最高真理――中道的认识。至宋代,天台宗曾分为山家与山外两派,但后来就只有山家一派独存。804年,日本僧人最澄来华研习天台教义,天台宗遂传入日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