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台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台山分类:【文化精萃】 在浙江省天台县境内,南接据苍山,北连四明山。甬江、曹娥江、灵江的分水岭。主峰华顶山,海拔1,110米。山体主要由中生代流纹岩和凝灰岩组成,面部有花岗岩。节理发户,多悬崖峭壁,飞漂云海。有龙游涧、桃源洞、铜壶滴漏、石梁飞漂诸胜。山南麓隋建古刹“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源地,为我国保存完好著名寺庙之一,拥有四殿、三楼、四堂、二亭、一室、一轩600余间房屋,近2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寺前矗立古塔,塔旁有历代的一行禅师墓。寺内尚有存古梅和众多珍贵文物。 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天台县北,距县城3.5公里。天台山属仙霞岭支脉,主峰华顶山海拔1100米,景区以“幽、奇、清、古”为特色,主峰正对着天上的牛郎织女星,民间有“牛郎织女上天台”之说,故名天台山。天台山著名的风景区有“大八景”和“小八景”。大八景为:赤城栖霞、双涧回澜、华顶归云、螺溪钓艇、石梁飞瀑、琼台夜月、桃源春晓、寒岩夕照。小八景为:清溪落雁、断桥积雪、桐柏飞瀑、经台观日、幽溪古寺、铜壶滴漏、南山秋色。这大小八景以奇岩异石、险水怪瀑、古楼雕轩、道阙梵宫、珍树奇花著称于世。天台山植物种类繁多,有黄山松、金钱松、竹柏、银杏、厚朴、红楠等,天台蜜桔久负盛名,华顶高山杜鹃艳丽诱人。天台山开发于东晋,素有佛国仙山之称,隋朝智大师开山建寺,创佛教“天台寺”,现天台山有国清、高明、万年、智者塔院、方广等古刹。国清寺建于隋,今存建筑为清雍正年间重修,寺内有唐高僧一行之墓和隋塔、隋梅等,还有历代名人碑刻和摩崖题刻。这里被日本国佛教奉为祖庭,是日本佛教“天台寺”、“月莲寺”的发源地。智者塔院建于隋开皇年间,现存建筑系明代重修,院内有“唐碑”一方,为天台寺七祖行满大师所立。家喻户晓的“济公活佛”是天台城关人,现天台山建有济公佛院。天台山的桐柏宫为我国道教的第六洞天。位于崇山峻岭中的石梁飞瀑,天造地设,横空一石,飞瀑十丈,云涌涛激,声似雷鸣,气势十分壮观。天台主峰华顶,终日云遮雾幛,故称“华顶归云”,是观日出、看云海的极胜处。 在天台县东北25公里,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山山体绵亘,群峰峥嵘,山岩多姿,洞穴幽深,飞流喷泻,云海汹涌,山上寺院林立,著名寺院有:国清寺、高明寺、真觉寺、方广寺等。天台是名僧济公的故乡,也是智者大师开创教义的地方。天台山主峰华顶峰,有八峰八涧,状如八瓣莲花,华顶正当花之中间,故称“华顶”。华顶最高处叫“拜经台”,是隋代高僧智(即智者大师)拜《楞严经》的地方。峰下有“善兴寺”,寺周有几座造型奇特的茅蓬,为天台早期寺院的缩影。寺后的归云洞前,相传是三国时期葛玄(164―244年)所植的茶园。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高僧最澄法师来天台山求经,曾带茶种回国,植于琵琶湖畔,成为日本的茶祖。寺之东北有“太白读书堂”和“王经洞”、“墨池”等。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天台山写《黄庭经》;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天台山时亦曾于此小住,至今留有遗址、遗迹。 距汉中北约35公里。《汉中府志》载:“天台山,顶如平台,山高数十里。中岩有飞泉数百尺,下为深潭,号佛子潭。前巍然高耸者为金炉峰,峰下有洞,深不知底……。”山中有“涌泉”。《雍胜略》载:“其泉地中行,人于泉上挖一井,深一尺五寸,水深四寸,常取水祷雨,以瓶著井,水自涌起注瓶中,故名。”明万历年间,山上建有“涌泉寺”,惜已倾圮。清严如?在《游天台山》一诗中写到:“苍苍石?立嵯峨,险道新盘上旧河。地狭寺随峰石转,僧归身带野云多。”天台山形势险峻,山色奇特,夜宿山中,若有风雨,别有一番景致。故有“天台夜雨”之名,为汉中八景之一。每年农历六月,各地士女多来朝拜,香客云集。如今已成为汉中著名风景名胜区。 位于市北约35公里。高数千米,顶如平台,远望如大石?嵯峨而立,直插云天,故山有此名。《汉中府志》载:山上有飞泉,下落时如千尺素练悬空,极为奇丽壮观。飞泉落处为深潭,号佛子潭。中岩前巍然高耸者为金炉峰,峰下有洞,深不知底。清人严如?《游天台山》诗:“苍苍石?立嵯峨,险道新盘上汨河。地狭寺随峰石转,僧归身带野云多。”山势险峻,茂林奇幻,夜风穿林,若风雨之鸣,“天台夜雨”为汉中胜景之一。天台山为今汉中市著名风景名胜区。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