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妃灵应之记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妃灵应之记碑分类:【传统文化】 原在福建长乐县南山天妃宫内,现在城关小学。碑高1.62米,厚0.16米,碑额篆书“天妃灵应之记”,两旁阴刻海水波浪纹,正中涌出一月。碑文楷书30行,行字多者68字,文字清晰,但有9字磨灭。碑框镌刻缠枝番莲花纹,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立。碑文记述明郑和出洋船队,每次启航前,都到南山天妃宫祈求庇佑,其中还对航行的时间、船只、人员、编制、修舶设备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可订正和补充史乘记载的错误与不足。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记事刻石,原苏州天妃宫另有《通番事迹记》碑,今已不存。故此碑现为记述郑和航海史料的仅存珍贵文物。 在福州长乐县天妃宫中。天妃灵应之记碑即郑和碑,天妃宫亦为郑和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建。郑和曾于永乐至宣德年间七次出使西洋,是我国著名航海家。他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在天妃宫内立下此碑。碑额为篆书,刻“天妃灵应之记”六字。碑文为楷书,共1千多字。记述其出洋航行情况,包括出航日期、船只、人员、修舟日、设备等情况。因史志记载不详,此碑即为现仅存记述郑和下西洋航海史料的珍贵文献。 位于郑和史迹陈列馆内,为陈列馆最具历史价值的实物展品。碑立于明宣德六年(1431),三保太监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在长乐候风时。碑高1.62米,宽0.78米,厚0.16米,额篆书“天妃灵应之记”6字,两旁阴刻海浪涌明月图案。碑文楷书30行,1177字,记述了郑和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事迹,第七次出洋启航前往南山天妃宫进香祈求平安以及航行时间、人员和任务等情况,是仅存的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实录,对研究明代海外交通有重要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