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文学的发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文学的发展分类:【地域文化】 元代郭守敬编制了 《授时历》之后,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不再象唐、宋时期那样改历频仍,新历层出。明朝开国初,采纳了据《授时历》改编的 《大统历》,并在朱元璋的亲自关注下翻译了西域《回回历法》。此后中国的天文历法的发展一直超不出这两部历法的范围,出现了元统等人消化整理《大统历》写成的《大统历法通轨》、贝琳补充和整理回回历法而写成的 《七政推步》 等重要著作。但由于官方天文学家过于因循守旧,所以,尽管早已发现 《大统历》 预报天象有误,但却一直未能对之进行修改。直到明代末期,历法已到了不容不改的关头,情况才得到根本改观,出现了朱载?、邢云路等一批致力于改历的学者。崇祯二年到六年(1629―1633),在徐光启的倡导和主持下,明朝政府聘请来华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参与改历工作,采纳了西方的第谷天文学体系,编著了大型天文学百科全书 《崇祯历书》。可惜,由于保守势力的多方阻挠,历法改革还未最终成功,明朝政府便覆灭了。入清之后,该书内容被清政府正式采纳为官方历法的依据。由于清初几代皇帝对天文学有着特殊兴趣,再加上西方天文学的刺激,整个清朝前期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天文学繁荣时期。从朝廷到民间,天文学的研究成为一种时尚,风靡全国。 从明朝开始,安徽在中国天文学舞台上的地位已变得日渐重要,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明朝期间,因研究天文学而留下事迹记载的安徽学者已达26人。其中,至少有9人曾在明代官方天文机构钦天监中任职,有的还担任了钦天监监正等要职(见表6―1)。到了清代,安徽一跃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天文学研究中心之一,共出现了61位以研究天文历法而名留史册的学者,在中国科技史上写下了极为光辉的一页。 表6―1 明代任职钦天监的安徽人 姓 名 籍 贯 年 代 职 务 出 处 汤 铭 滁 州 洪武、永乐年间 天文生、五官灵台郎 万历《滁阳志》 汤 序 滁州 正统、天顺年间 天文生、中官、监正 万历《滁阳志》、《明史》 方钦 安 庆 景泰年间 五官灵台郎 天顺《安庆府志》 谷 滨 庐 江 天顺、成化年间 监 正 康熙《庐江县志》 谷 敏 庐 江 天顺、成化年间 监 正 雍正《庐江县志》 唐访 巢 县 正统初 监 正 康熙《巢县志》 唐? 巢 县 正统初 监 正 康熙《巢县志》 沈启祚 宣 城 不详 钦天博士 顺治《宣城县志》 吕学望 庐 江 崇祯年间 天文生 雍正、光绪《庐江县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