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文气象杂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文气象杂占分类:【传统文化】 公元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汉代天文、气象占方面的帛书。它把云、气(包括蜃气、晕和虹)、月掩星、恒星及彗星等天象排列在一起,共约250幅图,全长1.5米,从上到下分为六列,每列又从右而左分成若干行,每行上图下文,文字不多,仅是一些名称、释文及占文。原文无标题,今定名为《天文气象杂占》。总的看来,该书内容,以占气的篇幅最大,其中又以晕最丰富。晕是日月光线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常见的有22度晕或46度晕,但有时也会出现奇异的现象,如各种不同角度的弧和假日、假月等。《天文气象杂占》中从第二列中部起,直到第五列,除去中间夹杂了一点别的和残损的外,都是晕,即画有太阳或月亮,旁边加上圆圈或各种线条。关于晕条中,有些直接标明了是日晕或月晕,还有“二月并出”、“四月并出”、“有白环”等释文。这说明我国在二千几百年之前,不仅已经注意到这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并且初步总结出它的某些规律。《天文气象杂占》中,最有科学价值的是各式各样的彗星图29幅,除一条文字磨灭,一条图不清外,其余都很完整,且每个图下都有名称。所绘彗星图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有彗头、彗尾,彗尾有长有短(有的甚至没有彗尾),彗尾有一条的、二条的,甚至三四条的,彗尾的弯曲弧度也大小不同,等等。这是我们祖先很早就对彗星进行了细微观测的真实记录,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彗星著作。19世纪末及本世纪初的现代天文学关于彗星的彗尾及彗头各种分类的不同形态的描述,在《天文气象杂占》彗星图中基本上都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表现形式。表明我国至迟在汉代对彗星就进行了科学分类。29幅图除最后一个比较特殊外,其余都是头在下,尾朝上,符合彗尾背着太阳运动的规律,当彗星于黄昏出现在西方天空时,尾向上朝东;当彗星于黎明出现东方天空时,尾向上朝西。尽管这些彗星图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没有发现的时间、地点和绘图日期,没有天空出现的方位和所经路线,画的大小比例等也不一定合适,但是只要我们与国外在公元66年才有一个出现在耶路撒冷上空的彗星图和欧洲人帕雷于公元1528年还在彗星尾部画着一只屈曲的臂,手里持着一柄长剑刺向彗核,彗尾两旁还绘着可怕的人头及滴着血的刀、剑、斧、矛等相比,就完全可以显出《天文气象杂占》彗星图的珍贵价值。根据长沙马王堆三号墓葬情况和安葬年代推测,《天文气象杂占》一书出自于战国时楚人之手,成书年代,或更确切地说该书抄本年代至迟为公元前168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