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时地利人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时地利人和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天时,指自然时间,也有时机之义;地利,指有利的地理环境;人和,指人际关系的协和,这里主要指民心所向。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取得成功的三个因素,但最重要的是“人和”。他以攻打城池为喻,指出胜败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注重“人和”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孟子认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而能否得民,在于能否实行仁政。《荀子?王霸》在论述治国之道时也提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风俗美,以守则固,以征则?(强)。”《尉缭子?战威篇》:“故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贵,人事而已。”天时、地利、人和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客观条件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在三者中强调人的因素更重要,是一种可贵的思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