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津包子狗不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天津包子狗不理

分类:【风俗文化】

包子,一种以鲜肉为馅,包以麦粉圆皮的面食,北方人称“包子”,南方人称“馒头”。是风行大江南北的一种汉族民间风味小吃。江南以江苏无锡的小笼包子,最负盛名; 北方则以天津的 “狗不理”包子,以严格的选料,独特精细的制作和与众不同的风味,名扬四海,成为汉族津门风味小吃“三绝”之首。凡是初到天津的旅客,几乎十有九人会这样打听: “狗不理包子铺在哪里?”接着会慕名地说: “去尝一尝狗不理包子吧!”好像不吃狗不理包子就白来天津一趟似的,狗不理包子竟成为天津市一大地方特色。

也许有人说,包子不过就是包子,狗不理包子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色呢?我国有句俗语: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正如天津人所说: “包子有馅,不在褶子上。”狗不理包子好就好在肉馅的严格选料搭配上,不仅肥肉瘦肉搭配齐整,而且春夏秋冬四季根据天气冷热搭配也不同,总使人吃了感到不那么油腻。同时,作料都有一定定量,一斤馅里还要放上一两五钱香油,一两葱,四两鲜姜。早先没有味精,还必须对上一定数量的肉骨头汤或鸡汤。这样做出来的包子,当然别有一番香味了。老天津评价狗不理包子有三句话:“馅大油多,肥而不腻,清香可口。”

不过,当人们吃得津津有味,满嘴流油的时候,最感兴趣的,还是为什么这样鲜美、雪白的包子偏偏要叫狗不理包子? 为什么这样富丽堂皇的店铺又要叫狗不理包子铺?因为我国民间长期流传着一句俗语: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肉包子本来最合狗的胃口,为什么天津的包子偏偏“狗不理”?要解释这“狗不理”三字,可说来话长。

那是清朝光绪年间,天津城边的候家后,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运河漕运船只、车辆都要停靠这里,因此,使候家后形成了店铺林立、摊贩接毗的繁华热闹的集镇。当时有个叫高贵友的手艺人,在这里摆了一个专卖包子的小摊。从剁肉馅到包包子,从蒸笼出屉到卖给顾客,都由他一人操劳到底,别无帮手。因为他为人老实,做的包子皮薄馅大,吃来实惠,每天来吃他包子的顾客很多。当时这个小小包子摊,尚无招牌。他的小名叫“狗子”,于是一批熟悉的老顾客,每天都这样称呼他:“喂,狗子!给我来两个制钱的包子。”狗子连做带卖,实在忙不过来,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快速卖包子的办法。在摊头上放上一箩粗瓷碗,一把黑筷子。谁来买包子,自取一只碗,放上钱,递给他。他看钱给包子,吃完放下碗筷,就请人走。他埋头做包子、卖包子,始终不发一言,于是老顾客对他开玩笑说: “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后来传来传去,就传成狗不理包子了。而且,狗不理包子越传越有名,生意越做越兴隆,由小摊贩发展成大摊贩,再由大摊贩发展成包子铺,又由包子铺发展成饭馆,再由一家饭馆发展成三家联营。开始,狗子还挂出高贵友包子铺招牌,后来因为 “狗不理”三字叫惯了,不胫而走。有人看见高贵友招牌,还在找“狗不理”包子铺。于是,他顺乎顾客心理,索性挂出了 “狗不理”这块金字招牌。

狗不理包子铺买卖越做越兴旺,狗不理包子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于是,关于狗不理包子的传说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神奇。

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说是当年离侯家后不远有一座兵营。兵营里有个带兵的将官听人家说狗不理包子味道好,就慕名前去一吃。果然,满嘴生油生香,名不虚传。当时,他正为给他的上司,那位身居直隶总督要职、坐镇天津的袁世凯送礼发愁。忽然,灵机一动,何不来个使小钱送大礼,于是他特地定做了一盒狗不理包子送去。那袁世凯一年到头,一日三餐山珍海味早吃腻了,一只狗不理包子,满嘴生香,连声说好。还赞他这手下人很会用心思,是个能办事的人才,真的给他升了官。

再说袁世凯也是个会耍小心眼的人。他觉得这“狗不理”包子名字奇特,味道鲜美,于是,当他到北京去见慈禧太后时,也带了几盒去给老佛爷尝尝这天津的民间风味。慈禧太后的御膳房里,什么样的包子都做过,她也尝过,可就是和 “狗不理”包子不一个味儿。她吃了两口,非常满意。当即传下旨意,让天津卫每天为她送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而且,每次当慈禧吃着狗不理包子时,都夸赞袁世凯,说他做官能了解民情,连狗不理包子都知道,真是个了不起的总督。于是,袁世凯就因奉献了 “狗不理”包子,更加得宠得势了。

狗不理包子成为慈禧“贡品”,从此更名震津门。所以后来有人说,狗不理包子吃了不光是解馋,而且还能升官发财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