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津时调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天津时调

分类:【传统文化】

曲艺曲种。兴起于清代末年,是在明清俗曲、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初期没有专业演员,多为搬运工、车夫、轿夫及瓦木油漆绱鞋剃头等工匠业余演唱,也有“走票”演出。演唱由男女合演,男艺人只说不唱,插科打诨。腔调有[靠山调][新鸳鸯调]和外地传入的[怯五更][探清水河]等。经过改革创新的天津时调,富于民歌的抒情特色,演唱诙谐、活泼、热烈、火爆,丰富了唱腔和伴奏,增加了动作身段,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是天津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它用天津地方语的字音演唱,内容通俗易懂,腔调高亢爽朗,具有浓郁的天津乡土气息。

天津时调是天津土生土长的一种曲种。其原名叫“时调”,源于下层社会流行的民歌、小调。如有来自手工业者自编自唱的“靠山调”;有来自于青楼妓院的“鸳鸯调”(俗称“窑调”);有胶皮车(人力车)的车夫们,在劳累之余,坐在自己的车簸箕上哼唱的一种“胶皮调”和来自民间生活的“拉哈调”等。

时调在词句、腔调和板式等方面都与其他曲种有别。它在词句上,全篇最多不过五六十句,甚至只二三十句,就能把整个内容表达出来;唱腔上,周而复始地反复唱定型的曲谱;板式上,只有慢板、二六和快板三种。词句的规律是四句为一番,每番第三或第四句后面加一衬腔,即“哎哎哟”。唱词有七字句或五字句,可以加“三字头”或衬字,句尾多押平声,以阳平为合格(因天津话多为阳平),这种格调多用于靠山调。时调的“数子”不分头尾,都可用五言句,且也不限于四句为一番。可根据情节分成几段。

旧时,时调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俚曲,仅流传在民间的街头巷尾。每当端午节前后开始,直到重阳节,天津人喜欢到户外乘凉、喝茶,当兴致所至时,便会唱起时调,消遣自娱。

清末民初,时调已在天津四个地区盛行,并出了不少擅长时调的民间艺人。这四个地区是:俗称“北溜儿”的宜兴埠和丁字沽一带;河东的沈庄子和郭庄子一带;西头的西城根和西北角一带;城里一带。其中以城里最为兴盛,持久不衰。最有代表性的艺人有城里的杨开泰、宜兴埠的马凤仪、河东的温先生等,此外还有河西三义庄卖蒸饼的“蒸饼王”等都曾名噪一时。以上艺人多是从事搬运及手工业的工人和车夫、轿夫、瓦木油漆工匠以及绱鞋、剃头行业的劳动人民,被称为时调的“票友”。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的罗祖诞辰和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会,都是时调票友们大显身手的时机。罗祖是理发行业的祖师爷,为了庆祝罗祖诞辰,理发师们都要放假半天,吃捞面,还要邀请票友们演唱时调。这一天,全城大小的剃头房和剃头棚,到处都可以听到时调的演唱声。农历七月十五,津俗谓之“鬼节”,是日要举行盂兰盆会。晚上放河灯的同时,还有由时调票友们轮番登场演唱时调,成为群众演唱时调的盛会。

20世纪初,随着曲艺在茶园、茶楼演出的兴盛,逐渐出现了一些专业或半专业的时调女艺人。如赵宝翠(又名大宝翠)、高五姑和外号“棒子面”的秦翠红等。

在20世纪50年代前,享誉盛名的时调女演员还有姜二顺和赵小福。常在茶园演出的女演员还有王银宝、杜顺喜、刘翠英、张少卿、尹凤兰、周翠兰、赵双喜、王毓宝、魏毓环、二毓宝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广播曲艺团邀请曲艺工作者对时调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研讨,并正式命名为“天津时调”。在时调改革和演唱过程中,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毓宝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对传统唱词、唱段及唱腔进行了净化、筛选,清除了糟粕,净化了舞台;搬走了过去舞台上千篇一律又妨碍演员表演的长方桌;在乐器伴奏上,除原有三弦、四胡外,又增加了扬琴和笙等吹打乐,使曲调显得既欢快,又和谐,烘托了气氛,改变了伴奏方法。过去演员出场,走到台口的桌子后面,三弦才开始伴奏。改革后的乐队,随着演员的出场,即开始伴奏。当演员走到台口时,前奏已达到尾声,制造了一种较好的舞台音乐气氛。此外,还根据演唱内容的分段、间隙,增加了间奏。以上一系列的改革,一直沿用至今。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