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上感应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上感应篇分类:【传统文化】 道教劝善书。成书于北宋末年,作者不详。《宋史?艺文志》神仙类载:“李昌龄《感应篇》1卷”。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神仙类有:“《太上感应篇》8卷”,谓“夹江隐者李昌龄所编也”。有人以为该李昌龄系北宋御史中丞,有人以为系李石,皆无确据。所称1卷本或8卷本,当系简繁两种注本,《道藏》本则由8卷本析为30卷。清代惠栋《太上感应篇笺注》引顾欢棠语,以为“太上者,太古上德之人。是书乃修真者述太上之旨而为之。尚德者用之无悔,乃君子之光;背义者以此思忧,实小人之福,是以昔人表而出之,名之曰‘感应’。”此书内容多取自晋葛洪《抱朴子》,劝人为善之语颇多,托名为老子之师太上。原文千余字,宣扬天人感应、劝善惩恶。大意谓天地有司过之神、三台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等录人善恶,为恶必降之祸,行善必降之福,依所犯轻重夺人算纪,按立善多少为各等神仙。其详列诸恶与众善,均符合儒家封建伦理。后人计之,善事凡二十六,恶事凡一百七十。此书将道教修养化为世俗生活,宣扬因果报应,旧时流行甚广,影响颇大。收入《道藏》第834―839册。 流传最广的道教善书。托名太上老君所述。全文一千二百多字,以太上老君的口吻,宣扬天人感应、因果报应、抑恶扬善的道理。开篇即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然后详列善事如忠孝友悌、敬老怀幼、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等凡二十六件; 恶事如窃人之能、蔽人之善、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败人苗稼、破人婚姻、男不忠良、女不柔顺、无故杀龟打蛇等凡一百七十件。最后说: “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太上感应篇》 文字通俗,平易近人,而且其思想与中国百姓的心理非常契合,问世后即在民间广泛流行,对普通民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有“民间道教圣典” 之称。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读罢这篇劝人行善的道书后,非常感动,特地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加以推荐,宋理宗也在新刊刻的版本前亲题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八字。其后,明朝的嘉靖皇帝和清朝的顺治皇帝都曾经为《太上感应篇》作序加以鼓吹,群臣应和,这篇 “民间道教圣典”就广为流布,甚至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道教经书。作者不详。宋李昌龄传。《宋史?艺文志》著录李昌龄《感应篇》1卷。是书当为北宋年间的作品,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神仙类又有“《太上感应篇》8卷”之谓,盖为繁简两种版本。今北京图书馆藏有明刻1卷本和元刻、明刻8卷本两种。《道藏本30卷,题李昌龄传、郑清之赞,乃由8卷本析卷而成。《感应篇》千余字,为道教最早的劝善书。全篇以“太上”的口吻宣教,以天人感应,劝善惩恶,因果报应等思想为旨要。开卷即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谓天地有司过之神,人身有三尸神,录人善恶,依人所积善功或所犯诸恶,决定生命的寿夭。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者“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融合儒家道德伦理观及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在传统道教积善惩恶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其宗教道德规范,对世俗和后世影响甚大。李昌龄博引三教典籍,宣扬感应灵验,并融理学于其中。后出有《功过格》、《文昌帝君阴骘文》等大批劝善书。《感应篇》历代注释甚多,较著者还有元陈坚、清惠栋、俞越、黄正元、于觉世等。此书还流传于朝鲜、日本(日本德川时代曾翻刻出版)等国,并为之作注。清代曾译为满文流传。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世俗道德观和宗教道德修养的主要资料。 道教劝善书。旧题南宋李昌龄传,郑清之赞。本文1卷。开宗明义提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主旨,认为天地之间有司过之神,人头上有三台北斗神君,人身中有三尸神,时刻记录着人们的善恶。积德行善才能感应神灵,上天降祥,长生多福;而行不义之事,神灵记过惩罚,轻者折寿,重者祸及子孙。具体列出了一百余条善行恶行,让人遵循或警戒,其善恶标准以道、释、儒三教的戒规、道德、伦理为依据。此书思想符合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统治者的需要,故影响极大,从宋代刻印以来,为之作的注、传、疏、序者代代不绝。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