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原晋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原晋祠分类:【地域文化】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建在晋水源头。因为这座祠庙是为纪念晋国的始封君、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受封在唐,故又称唐叔虞。《左传?昭公十五年》载:“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密段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搜也;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是关于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以及唐叔接受礼器,前往建国的史实。叔虞封唐,还有一个戏剧性很强的“剪桐封弟”的故事。这个故事究竟确实与否,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不少文章讨论此事。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就是一篇名作。当今学者撰文探究其事者仍然还有。叔虞封唐,其子徙居晋水之傍,称晋侯。晋国因晋水而得名,纪念晋国的始封君唐叔虞,而将祠宇建在晋水之源,同时也包含了三晋人民饮水思源、不忘其始的意思。晋祠之名,亦出于此。 晋祠始建于何时,至今不能确知。我们在北魏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中,就能看到关于晋祠的记载: 《山海经》日:“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① 这段文字说明,晋祠在北魏时已经颇具规模,成为当地名胜,故在正史中也有记载。《魏书?地形志》说: (晋阳县)西南有悬翁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东入汾,有晋王祠。 看来那个时候名称还没有确定,或称“唐叔虞祠”,或称“晋王祠”。隋朝的时候,已有“晋祠”之称。《旧唐书?高祖纪》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王)威、(高)君雅见兵大集,恐高祖(李渊)为变,相与疑惧,请高祖祈雨于晋祠,将为不利”。此后,晋祠一直是这座祠宇的主名。 据说,晋祠在北齐天保年间曾经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当时晋阳成为别都,“大起楼观,穿筑池塘”,晋祠比以前更加富丽。隋朝时曾建一座舍利生塔。至唐贞观年间,晋祠已是“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 ① 宋灭北汉,堕晋阳城,却未毁晋祠,反而在这里大兴土木,历5年才完工。宋户部侍郎赵昌言《修晋祠碑》如此记述:“旧制乃陋,宜命有司,俾新栋宇。夫正殿中启,长廊周布,连甍盖日,巨栋横空。继乃万拱星攒,千楹藻耀。”正殿“前临曲沼,后拥危峰”,与《水经注》中所记唐叔虞祠的位置一样。到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在晋祠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有了今日晋祠的主体建筑。其后元钓、绍圣年间(1086―1098)铸铁人,政和八年(1118年)铸铁狮,均置于圣母殿前。金大定八年(1168年),建一座为圣母贡献祭品的献殿,正对圣母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二楼,又在其前建一座戏台“水镜台”,至此,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次第告成。原来占据主要位置的唐叔虞祠,反而僻居一隅。原是以唐叔虞为主体的南北向中轴线,却因为圣母殿后来居上,变成了东西向的中轴线。建筑布局的变化,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即此亦可见千百年来人们对晋祠关注的程度。 晋祠虽然是祠庙,有其宗教意义,但很早以前已成为一座供人们观赏游憩的园林胜景。《水经注》说,北魏时“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当时雅集揽胜,畅叙幽怀于晋祠的景况。而李白一首《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将唐朝时晋祠的美景历历绘出: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他的生花妙笔,主要写了晋祠自然景色之美,而经过千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和因胜施景,晋祠不但古木参天,清流映带,而且有近百座殿堂楼阁、桥榭亭台布置其间,人工建筑和水光山色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形成一处历史悠久、文物遗迹丰富的古建园林。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鸟瞰图 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即其主体建筑圣母殿。一般认为,大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殿内脊?下有“大宋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十八日奉敕重建”的题记,可知在崇宁时又经过重修。大殿坐西朝东,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殿堂结构仅有一排内柱,殿四周有深一间的回廊,是宋代建筑工程著作《营造法式》所载的“副阶周匝”的做法,也是现存古代建筑采用“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殿内部分深3间,上架通梁,用彻上明造,空间完整高敞。殿柱侧脚和生起显著,檐口线从次间上翘,形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而且弧度很大,颇为优美。檐下斗拱全部用单拱,配置也十分疏朗明快。该殿结构为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因而在建筑史上被视为宋式建筑的代表作。 大殿前正面8根檐柱上缠绕有8条蜿蜒灵动的木制雕龙,是为《营造法式》记载的缠龙柱。殿内圣母塑像座后有关于木龙的墨书题记:“元钓二年(1087年)四月十日,献上圣母,太原府人在府金龙社吕吉等。今月赛晋祠昭济圣母殿前缴龙六条;今再赛圣母座物。社人姓名如后:正社头吕吉、副社头韩瞻、焦昌……”。由题记得知,木龙是崇宁年间重修圣母殿之前的旧物。这种缠龙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宋代实物。它与大殿结构一样,同为宋代建筑的珍品。 殿内完整地保存着43尊彩绘的塑像,除龛内两尊小像为后代所塑,其余全是宋代原塑。主像圣母邑姜,凤冠蟒袍,霞帔珠璎,端坐在大殿正中神龛内的凤头椅上。其余42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在神龛两侧,其中宦者像5尊,着男服女官像4尊,女侍像33尊。侍从各有执掌,或供奉文印翰墨,或侍奉起居,或洒扫梳妆,或奏乐歌舞,等等。从雕塑技法上看,宫女全身比例适度,服饰鲜丽,衣纹流畅,身材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在人体形态上,古代匠师已经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而在艺术风格方面的写实手法,尤其为人称道。站在大殿内的侍女塑像群中,宫廷生活沉闷、压抑的气氛顿时可以使人亲身感受。侍女经匠师刻意加工,其体态、神情表示出年龄、经历的差别和思想感情、精神状态的差别。但她们又共同传达出一种怨幽的情绪,谦恭、谨慎、哀伤的种种表情,将幽闭于深宫中的弱女子的精神世界展现无遗,让我们领略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那种失却自由的凄苦。一间殿堂与一组彩塑,恰似封建社会宫廷制度的缩影,难怪人们称这些宋代彩塑为晋祠三绝之一。另外,圣母殿的宋代彩塑还是研究宋代宫闱生活和衣冠服饰制度的形象资料,其历史价值绝不低于它的艺术价值。 圣母殿前,是著名的“鱼沼飞梁”。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此泉涌出地面蓄为方池,池中又多鱼,故称鱼沼。鱼沼上架一座十字形板桥,即是飞梁。飞梁早已创建,《水经注》中就有记载。现存的桥为宋代建造,1953年翻修时,发现圣母殿下的水洞与鱼沼西岸连成一体,在布局上飞梁也是圣母殿前必经的通道,故推测其与圣母殿为同一时期的建筑。这座桥东西平坦,南北下斜如翼,犹如飞鸟展翅,故名飞梁。桥的结构是柱脚用34根八角小石柱,石柱上装斗?,承接梁、额,上托桥面,桥面作十字形,上铺路砖,桥边立栏杆。此桥结构新奇,只是在古画中偶然可以见到,据说现存实物,仅此一座。 ① 金大定八年(1168年)建造的献殿,在圣母殿正前,通过飞梁的联结,形成一组建筑整体。献殿面阔3间,进深2间,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玲珑而稳定,仅在四椽?上放一层平梁,上立驼峰、蜀柱和叉手,简单劲洁,不弱不费,坚固轻巧。斗?结构疏朗,与圣母殿的风格协调一致,具见匠心。前后明间装栅栏门,其余各间砌槛墙,上置直棂栅栏,四面开敞,十分轩朗,很象是一座凉亭。 晋祠是一座园林名胜,所以建筑之外的胜景更为引人注目。人们盛称晋祠三绝,除圣母殿宋塑侍女像之外,另外二绝是周槐隋柏和难老泉水。三绝之中,自然景观占2/3,人文景观占1/3。周柏原为两株,名齐年柏,一株在清道光年间伐去,现存一株在圣母殿左侧,树身斜倚:在撑天柏上,横卧如苍龙,树叶披覆殿顶。相传两株周柏一为西周时植,一为东周时所植 ② 也有人说是北周时所植 ③ ,隋槐在祠区北侧关帝庙内,树干粗大,老枝纵横。另外还有唐槐数株,亦苍古可观。晋祠里这些历经沧桑的古树,至今枝叶繁茂,生机勃勃,浓阴四布,与古老的建筑点染掩映,相得益彰。难老泉是晋水三泉之一,还有另外两泉是鱼沼和善利泉。后两泉因地下水位变化,时出时枯,唯有难老泉常流不竭,年平均自然流量为每秒1.8立方,常年水温保持在17℃。北齐时以《诗经?泮水》中“永锡难老”的诗句命名,以状其常盈不竭、永葆青春的活力。泉上建一座八角攒尖顶水亭,是明代遗物,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傅山所书“难老”匾额悬于亭内。泉水至为清澈,水底游鱼、砂石历历可数。难老泉水流出为智伯渠,为晋水干渠,渠上架桥名会仙桥,是通向圣母殿的要道之一。春秋末年,晋国六卿中最强大的智伯进攻他的同僚赵襄子,襄子固守晋阳,智伯遏晋水开渠而灌晋阳。据传说,晋祠中的智伯渠即当年水灌晋阳的遗迹。后人修浚旧渠,使之成为灌溉田地的渠道。灌区的农民,长期以来用泉水浇灌着附近数万亩土地,种植水稻,晋祠周围成为闻名全国的水稻产区,而晋祠园林有这样北国江南的大背景,益形钟灵毓秀,美不胜收。北宋忧国忧民的大政治家范中淹曾赞此处“千家灌禾稻,满目江乡田”,感慨“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而今难老泉水仍然滋养着这一方人民,溉田种稻,永赖其利。 由于难老泉水利之惠,人们油然而生感激之情。所以晋祠内还有供奉晋水水母的地方,即与圣母殿平列而在南侧的水母楼。水母楼的建筑虽然可以称道之处不多,它却包孕着一个民间传说故事。相传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柳氏女子,嫁到古唐村为媳,受婆婆待,要她每天去挑水。有一天碰见一位白衣大士向她讨水饮马,饮完后送她马鞭一根,说把马鞭插在水缸里,要水时提起鞭子,水便在缸内上升,如此可免每日挑水之劳。柳氏一试,确实不假。后来婆婆见到这支鞭子,把它抽出水缸,水顿时从缸中溢出,柳氏回家后急忙坐在水缸上,但水还是源源从瓮底流出。当地叫做“柳氏坐瓮,饮马抽鞭”。水母楼下层的水母铜像,就正坐在水瓮上,束发未竟,匆遽之状宛然。水母楼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楼内明清两代的塑像和壁画亦生动可观。本来晋祠是以唐叔虞为祀主,而后圣母邑姜占据了中心位置,至此又增加了一位由民间传说演化来的神碉,官方和民间的崇拜对象和平共处,祖先崇拜和自然神灵崇拜亲密无间,这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其宽广博大的情怀,在这座古典祠庙园林中得以展露。 晋祠的神灵,早在隋末,就成为这一方人们祈求庇佑的对象。现在祠内有一座“贞观宝翰亭”,保存着一通唐太宗亲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记载着其父李渊起兵反隋时,曾在晋祠祈祷的事。碑文云: 昔有隋昏季,纲纪崩沦,四海腾波,三光戢耀。先皇袭千龄之徽号,膺八百之先期,用竭诚心,以祈嘉福。爰初鞠旅,发迹神祠,举风电以长驱,笼天地而遐掩,一戎大定,六合为家。虽膺?受图,彰于天命,而克昌宏业,实赖神功。 是李唐皇室开基立业,还很感谢晋祠神主庇佑的功德。当然,唐初的观念是历史文化陈迹,只有史料价值;然而碑文的书法艺术,却是人们喜爱的珍品。碑额为飞白书,碑用行书,共1000多字。唐太宗爱好二王书法,致力于搜罗王羲之的墨宝,锐意临摹王羲之的真迹,故此碑行书劲秀挺拔,飞逸洒脱;加之刻手精工,锋颖尽见,保存了原书神韵。唐太宗亲书碑文最佳者有二:一为《温泉铭》,一为《晋祠之铭并序》。《温泉铭》石刻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晋祠之铭并序》虽已剥蚀,尚在晋祠,可供观赏。况且清代乾隆年间据旧拓摹勒上石的复制碑立于其侧,可与原碑相互印证。《晋祠之铭并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行书体碑碣之一,对于研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书法爱好者,是极好的法书碑帖。 最后,应该提一下被冷落已久的唐叔虞。晋祠是为纪念他而建造,但随着祠区布局的变化以及主体建筑的转移,这位晋国始封君的祠宇今天反而是座落在很不显眼的位置。唐叔虞祠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位于祠区北侧。两进院落,坐北向南,在东西向的中轴线上处于陪衬的位置。前院有迥廊,中间为享殿,后院正面是正殿,东西设配殿各3间。正殿面阔5间,进深4间,中间神龛内是唐叔虞像,神龛两侧是后来移入的12尊明代塑像,手执琵琶、三弦、笛、钹等各种乐器。唐叔虞在晋祠地位的下降,似乎有某种偶然性,宋代创建宏大的圣母殿对改变晋祠的格局确实不容忽略。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明代建造水母楼,祀晋水之神,这座祠宇越来越倾向于对山川的礼赞,而不是对宗主的膜拜。这一历史演变过程,自将唐叔虞祠建在晋水之源已开其端绪,民间神话故事的出现,则起了推动作用。这个过程说明了三晋人民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壮丽山河的热爱,对养育自己的晋水的感情。建筑技艺和佳山丽水造就了一座优美的园林,它本身就是建设者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产物;水母虽然穿着神话的外衣,但她象征自然,贴近生活,在晋祠中占据了比唐叔虞显要的位置,应该说是一种地方文化的醇朴色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