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史公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太史公祠

分类:【传统文化】

建筑是一个时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体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陕西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就像一颗颗璀璨明亮的珍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闪烁着古文明的光辉。

太史公祠,在韩城市南10公里的芝川镇南门外,是后人为纪念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而建造的祠堂。其东临黄河,西枕梁山,潺水冲前。芝水环绕,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气势雄伟壮观。

传说芝水原名陶渠水,汉武帝时因在这里获得芝草,认为祥瑞而改名芝水。上有石桥名芝阳桥,过桥可直达太史公祠。沿途道路用大块石料铺成,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取名司马坡。上坡先通过“高山仰止”大牌坊。“高山仰止”本是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出自《史记?孔子世家》,人们借用于此,以表达对司马迁这位文化巨人的仰慕崇敬。祠庙大门上书醒目的“汉太史公祠”五个大字。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最后一层高台,有砖砌的司马迁墓。墓呈圆形,系元代修建的衣冠冢。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题写的“汉太史公墓”石碑一座。墓上有古柏五株,蟠若蛟龙。太史公祠内建筑则在前三个高台上。第三台砖砌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字,取自《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耕牧河山之阳”一句。说明司马迁幼时就在龙门山之南、黄河之滨耕田放牧,陶冶于气魄雄伟的山河之间,这对他后来的成长影响很大。

太史公祠自西晋永嘉年间(307―313)扩建后,在以后1000多年间,曾多次修缮增建。历代许多文人名士来此瞻仰凭吊,立下不少诗碑。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长须方脸,两眉八鬓,栩栩如生,气度不凡,令人肃然起敬。1957年,太史公祠、墓重新整修,郭沫若即兴赋诗曰:“龙门有奇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古,文章百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现在这里已建成“司马迁纪念馆”,向人们展出这位与孔子并肩的文化泰斗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不朽功业。

陕西境内著名的祠堂,除太史公祠外,还有杜公祠。其位于长安县韦曲镇东的少陵原畔,是后人为了纪念诗圣杜甫而修建的。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曾流寓长安达13年之久。长安成为诗人的第二故乡,杜公祠所在地则是诗人在长安期间居住最久的地方。祠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清乾隆末年毁于火灾,嘉庆九年(1804年)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有祠堂基础上,建成了杜甫纪念馆。祠堂正院内,古柏参天,花木葱茏。后边有杜甫享殿三间,内有杜甫泥塑坐像,诗人面貌清癯,髭须稀疏,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深情。由享殿西行,可以见到北墙内镶嵌的六块石碑,大都是明清两代修建杜公祠的纪念碑。享殿西侧是陈列室,收藏有杜诗的各种版本和有关研究著作,墙壁上张挂着杜甫的四幅画像以及《三吏》、《三别》的诗意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