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太学

分类:【文化精萃】

中国古代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大戴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设五经博士,弟子50人,为西汉太学建立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240房,1850室。质帝时,太学生达3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古代大学。相传虞设上庠,夏设东序,殷设右学,周设辟雍等,都是古太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大戴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接受公孙弘建议,设立五经博士,招收博士弟子(太学学生),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此为西汉太学之始。最初太学规模甚小,仅几个五经博士与50名学生,后渐发展,成帝时学生达3000人。东汉太学规模更大。光武帝建武五年(29),于洛阳开阳门外始建太学,顺帝永建六年(131)重修,扩建240房,1850室。质帝本初元年(146),太学生增至3万余。隋代初年,以国子寺总辖太学、国子学等,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两代承袭隋制,太学皆属国子监。唐代太学生员500人,限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宋代八品以上子弟或庶人中之俊异者可入太学。及三舍法推行,始定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二百人,上舍生百人。元代仅置国子学。明代以后只有国子监,不设太学,在监读书者称太学生。参见“国子学”、“国子监”。

中国古代的大学。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大戴礼记?保傅》:天子“入太学,承师问道。”设于明堂,又名辟雍,有四学环绕周围,为天子举行养老、飨射礼及承师问道之处。至汉代太学独立分化出来,成为专门传经受业的学校。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50人。西汉太学建在长安“安门之东,杜门之西”(《长安志?关中记》)。王莽作宰衡时,筑舍万间。东汉建武五年(29年)重建太学,“太学在洛阳故城开阳门外,去宫八里,讲堂长十丈,广三丈,堂前石经四部。”(陆机《洛阳记》)质帝时,学生增至30000,盛极一时。魏晋南北朝时,太学教育处于衰落状态,时兴时废。两晋始设国子学与太学并存,国子学高于太学,历代皆然。从隋唐至两宋,国子学与太学兼设。唐代,太学为贵胄学校,规模完备,获进一步发展。至明清,太学并入国子监,但在监读书的学生仍称太学生。太学教师,主要是博士。战国及秦,已有博士官,但以讲学授徒为业则始于西汉。出任博士的途径有征召、荐举、选试、以诸科进,他官迁升等,一般由熟习经史的鸿儒巨贤充任博士或博士祭酒。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始设助教之职,协助祭酒、博士教授生徒。各朝教师设制数量不一,多寡不等。太学学生,西汉称“博士弟子”,东汉后简称“太学生”、“诸生”。太学入学资格及年龄限制,历代不同。汉代由太常选挑与郡国选送,年龄无严格限定,平民亦可入学。晋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子弟。唐代严格依据学生出身品位来决定,只有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孙子,从三品曾孙可入太学,年龄在14―19之间。宋代较宽,须文武官八品以下子弟及庶民之俊异者。唐代还规定太学生初入学要行束?之礼,表示尊师敬教。唐宋时太学生都可住在学校里,由国家供给膳食。太学的主要学业是经史,以五经为基本教材。教授方法主要是:经师讲学,转相授受,自我修习,教师答疑,讨论辩争,授业解惑等。历代太学都比较注重师法、家法和记忆。太学有严格的考试制度。西汉为岁试,考试方法主要是策试,即射策和对策;东汉为二年一考,以通经多寡来决定取舍任职。唐代废前朝毕业考试合格即授以官职的方法,规定严格的学业成绩考试制度。考试分为旬试、岁试、毕业试三种,毕业考合格可参加科举省试或升入国子学。宋代改为公试和私试,王安石兴学时实行升舍制,择优授官。太学还制定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设立学规及惩罚制度、放假制度等等。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太学,汉唐天子都亲自到太学视学,诏令博士当场宣讲经义,并赏赐束帛等。太学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为后世教育学留下无比丰富的财富。它培养了各种杰出的人才,在繁荣学术、文化等方面,也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和吸取的经验。

古代设于京师的全国最高学府。太学之名西周已有。《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前124)下诏在长安设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员50人。博士为教官,博士弟子为太学生。弟子入学,一由太常选拔“民年18以上仪状端正者”;一由郡国长官选派“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平帝时,规定元士子弟也可入学。东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又规定自大将军至六百石官吏都可送子弟入学。博士弟子名额元帝时增至千人,成帝时达3000人。王莽秉政时,广筑学舍,学生达万余人。东汉建武五年(29)在洛阳开阳门外兴建太学,顺帝永建元年(126)重修,建成240房、1850室。质帝时学生逾30000人。西汉博士多由名流充当,采用征拜或荐举的方式选拔;东汉博士须经考试,还要写“保举状”。以儒家五经为教学内容,科目逐渐增多,设立《易》、《诗》、《书》、《礼》、《公羊传》、《焚梁传》、《左传》、《尔雅》等课程。注重自学与考试。考试方法是“设科射策”,分甲乙两科。西汉时每年一考,东汉为两年一试。通过者授予官职,未通过者允许继续学习。因考试甚严,又无学习年限规定,故有“结童入学,白首空归者”。魏晋以后,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并设。唐代太学隶属国子监,凡文武五品以上子孙皆可入学。宋代因之,品第限制有所放宽,学生资格限于八品官员以下的子弟和庶民的俊秀者。元明清惟有国子监,为教育行政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

古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学府。它起源于西周贵族子弟教育机构的国学。国学的大学有 “太学”之名称。《大戴记?保傅》: “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兴太学以养士” 的建议,遂将此原来宫廷教育机关改变成国家培养官僚后备军的学府,教育对象以官吏子弟为主。汉平帝时,规定元士子弟亦可入学。质帝时,又规定自大将军至六百石官吏均可送其子弟入学。明帝曾多次亲临太学行礼讲经。魏晋以后,开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并设,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唐代太学与国子学并隶国子监,凡文武三品以上子孙及国公子孙可入国子学,文武五品以上子孙及郡县公子孙可入太学,太学与宫廷教育完全分离。

中国古代官办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亦称大学)之名。《大戴礼记?保傅篇》: 帝“入太学,承师而问道。”汉武帝(前140―前87)时,董仲舒建议:“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之士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经丞相公孙弘两次奏请,于元朔五年(前124),设置五经博士,招收博士弟子五十名,为西汉建太学之始。西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王莽作宰衡时,“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东汉太学发展较快,规模亦有扩大。顺帝(126―144)时,太学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质帝(146)时,太学生达三万人。太学的教师,主要是博士。战国与秦朝已有博士之官,用来掌管书籍,顾问政务。但汉代的五经、博士,则以对弟子传道授业为其主要职责。汉代选拔博士要求甚高,规定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方能担任。其选拔的途径,一般有征召、荐举、选试、以诸科进、以他官调等形式。博士待遇优厚,西汉初博士定为四百石,宣帝(前73一前49)时增至六百石。东汉还为博士建筑宿舍,“光武初兴,愍其荒废,起太学博士舍”。据《东观汉记》和《汉书?王式传》记载,政府对博士常有酒肉束帛劳赐。太学的学生,汉代称为“博士弟子”,或称“太学生”。太学生的入学资格,或是直接由太常挑选十八岁以上的仪状端正的青年,或是由郡国县官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青年入学。入学后有统一的学服,“俱曳长裙,游息帝学”。太学的主要教材是儒学五经,授“孔子之术,六艺之文”。为避免因抄写经籍错漏而引起的纷争,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由蔡邕等校正五经文字,刻召于太学门外。“熹平石经”成为当时官定的太学标准教材。教学方法有博士个别讲授、高足弟子转相传授和集合弟子“大讲授”等,规定必须严守师法家法。注重考试。西汉每年一次,考试方法分“口试”、“策试”(特重章句师法)和“设科射策”,分甲乙两科,以区别程度的高低。考试优秀者授官,不合格者令其退学。东汉桓帝(147―167)时,取消了甲乙科,改为上、中、下三等,每年规定录取名额和授官的名义。永寿二年(156),更定课试之法,每两年考试一次,不限录取名额,以通经多寡授以不同的官职,不合格者允许继续学习。因考试甚严,又无一定的学习年限,故有的太学生,从幼童时入学,至白首时空归。这样以试取士的做法,打破了世卿世禄、任人唯亲的制度,有利于发现人才,在当时世界教育史上也属罕见。汉代太学生由五十人发展到三万余人,而博士为数不多,故教师除集中讲授以外,还特别强调自修,引导学生在课余自由研究、探讨学术。“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正是当时太学自由修业的生动写照,这不仅培养出许多大学问家,而且也诱发了汉代的太学生运动。西汉哀帝(前6―前1)时鲍宣为谏大夫、司隶,为人耿直,因批评宦官、外戚而获罪下狱。太学生王咸率领千余名同学去营救他,方得免于一死。东汉以郭泰、贾彪为首的太学生,联合官吏中的正直之士,评议朝政,抨击宦官,受到宦官的迫害,太学生被捕千余人,这就是震惊国内的“党锢之祸”。汉代的当权者十分注意对太学的控制与管理。东汉光武帝、明帝、安帝、灵帝、献帝等,都亲自前往太学,参加“太学行礼”,诏令博士宣讲经义,并在中央政府设置“太常”作为兼管教育的长官,以加强对太学的控制。

宋代最高学府。宋初八十年间,最高学府是国子学,太学还只是其属下广文、太学、律学三馆中之一馆。庆历四年(1044),太学从三馆中分出,独立建校,一跃而成为最高学府。从此,国子学的最高学府地位开始动摇,日趋衰微,以至最后被并入太学。太学初建时规定的入学资格是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和平民子弟中之优异者,较之唐代大为降低。唐代太学的入学资格是“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是中级官僚子弟的特殊学校;在宋代,则是士庶子弟混杂的普通学校。熙宁四年(1071),立太学三舍法,以初入学者为外舍,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元丰二年(1079),太学发展到80斋,每斋30人,学生总数达到2400人。崇宁元年(1102),又于京师南郊营建外学,名曰辟雍,专门接受外舍生。三年,太学生总数达到3800人,其中外舍3000人,内舍600人,上舍200人。而国子学则于是年停止招生。同年,诏罢科举,“取士悉由学校升贡”。这样,太学就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的主要途径。尽管宣和三年(1121)又恢复科举,但太学三舍法不废,其最高学府的地位仍然如故。南宋初由于战乱,太学一度停办,绍兴十三年(1143)重建。太学设学官和学职。学官有祭酒、司业、博士、正、录等。祭酒是包括太学在内的所有中央官办学校的校长,司业是其副手。博士掌分经教授,考校程文,以德行道艺训导学生。正、录掌举行学规,学生如有违犯,分别情况处以五等之罚。学职有学录、学谕、直学等。学录协同正、录举行学规,学谕掌以所授经传晓谕诸生,直学掌诸生名册和纠察出入。参见“国子监”。

古代“大学”的最高学府。古书记载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如《大戴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这里所谓的太学是设在都城的最高学校之意,还不是专称。最初建立太学始于汉武帝元朔5年(前124年),由皇帝委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50人。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已增至240房,1850室。质帝时的太学生已达三万多人。以后的朝代,也都设立太学或国子监等相当太学的学校,以培训优秀的青年士子,不断补充其官吏队伍。

古代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大戴记?保傅》:“帝人太学,承师问道。”为了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西汉时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开创太学培养贤士和进行教化工作。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于元朔五年(前124年)设五经博士,弟子50人,为西汉太学建立之始。东汉太学大发展,顺帝时有240房,1850室。质帝时,太学生达3万人。自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量人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