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太尉

分类:【传统文化】

官名。秦代以太尉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其尊与丞相等。汉代初年亦沿此制,文帝后不常置。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更名大司马,并加“大将军”称号,实际权力在丞相之上。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复名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但中叶以后,三公职权渐为尚书所侵,太尉若不领尚书事,则仅在皇帝左右备参谋、顾问而已。后代亦多沿置,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宋徽宗时定为武官最高官阶,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职务,则常用以尊称武人,而不问其官职大小。吴自牧《梦粱录》卷19《顾觅人力》:“更有六房院府判提点,五房院承直太尉。”元代以后废。

官名。秦和汉初中央掌武事的最高官员。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西汉初置废无常,且太尉之设多与军事有关。刘邦为伐陈冂而以周勃为太尉,景帝为平吴楚七国之乱而命周亚夫为太尉。故太尉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武帝建元二年 (前139) 废置,更名大司马,以冠大将军之号,常以授掌权的外戚。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 (51) 将大司马更名太尉,居三公之首,常以录尚书事身份掌握大权,与西汉太尉名同而实异。后代亦多沿置,但渐为加官,无实权。至宋徽宗时,定为武官阶之最高级,但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职务。一般常用作武官的尊称。元以后废置。

(1)北宋前期与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为宰相、亲王、使相之加官,其特拜者不预政事。政和二年(1112)后,太尉改为武臣阶官之首。(2)宋代对官员的尊称,常用以尊称武臣及统兵的文臣。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载:太宗朝武将曹翰判颍州,以罪谪为汝州副使,凡数年。太宗遣内侍往视,翰泣贫,欲质衣,“内侍曰:‘太尉有所须,敢不应命,何烦质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56:21